第163章 乡亲们听懂的法子才能扎进土里(2 / 2)
室,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0t;方老师,山东这批学生,全达标了!
&0t;
方稷正在整理推广计划,闻言抬起头:&0t;全达标?&0t;
&0t;对!
&0t;铁柱把表格摊在桌上,手指点着上面的红勾,&0t;您看,全都讲的特别好!
&0t;
方稷一张张翻看考核表,每份背面都贴着老乡们的评价:&0t;说话透亮&0t;
&0t;那就都录取。
&0t;方稷合上表格,&0t;正好咱们多扩展几个县配。
&0t;
铁柱挠头:&0t;可咱原计划只招二十人,这都了&0t;
钢笔尖在名单上划出长长的墨线,方稷的声音斩钉截铁:&0t;什么时候嫌过人才多?山东能推广开,河南河北就不缺这样的苗子,告诉孙兴华,今年推广范围扩大三成!
只要是好苗子,咱们就都要收到团队中来。
&0t;
半个月后,山东第一批技术员出征时,方稷在送行会上现个熟悉的身影,当初河南落选的眼镜男生。
&0t;怎么样?方老师。
&0t;铁柱得意挺了挺胸脯,&0t;这小子在村里住了二十天,帮老张家收了三亩花生,和老乡同吃同住,学的快的呢,心里头有股子拼劲。
&0t;
方稷也很是欣慰,所有的路都是大家自己选择走出来的,那晚的夜谈,他听进去了,做了,成功了,这让方稷心里十分欣慰。
送走山东这批培训的技术员,铁柱看了看离甘肃开始招聘还有几天,问是直接去甘肃吗?方稷想了想还是准备先去看看,最早下乡的这批孩子干的怎么样。
方稷蹲在台阶上,往帆布包里塞着记录本和测墒仪,铁柱在一旁清点干粮,几个冷馒头、一包咸菜、两壶凉茶。
&0t;方老师,咱真不通知县里?&0t;孙兴华抱着一摞地图匆匆走来,&0t;万一被认出来&0t;
&0t;就是要看最真实的情况。
&0t;方稷扣上一顶破旧的草帽,帽檐的裂缝里还夹着去年的麦穗,&0t;技术员们刚下去,咱们得知道他们教得对不对,老乡们学得实不实在。
&0t;
铁柱拍了拍腰间的水壶:&0t;那咱装成啥?收麦子的贩子?&0t;
&0t;不用装。
&0t;方稷笑了笑,&0t;就说咱们是省里派来&039;学习先进经验&039;的。
&0t;
六点半,三人挤上了开往周口的长途客车。
车厢里弥漫着旱烟和汗酸味,车顶的行李架上堆满了麻袋和扁担。
&0t;师傅,西华县现在麦子咋样?&0t;方稷顺势和身旁的老汉搭话。
&0t;哟,你们也是去学那个&039;旱一旱再浇&039;的法子?&0t;老汉嗓门洪亮,&0t;俺们村前儿刚来了俩年轻技术员,教的可细了!
&0t;
铁柱和方稷对视一眼,这正是他们第一批派下去的技术员负责的村子。
&0t;那法子好学不?&0t;铁柱凑过去问。
老汉点点头,还从兜里掏出一张画着浇水示意图:&0t;那小周闺女说的也明白,还给画了图,可好学!
&0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