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种子与执念实验室交锋(1 / 2)
黑色奔驰驶入一栋灰白色建筑群,铁门上的德文标识&0t;f0rsgs1ab0rfuragrarik&0t;(农业遗传学研究实验室)在阳光下泛着冷光。
&0t;两位,请原谅我的小偏执。
&0t;吴鸿光下车时整理了下袖扣,&0t;实验室按德国标准建造,进出需要消毒。
&0t;
方稷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四周——全封闭走廊、气闸门、甚至连盆栽都按照高度排列。
王昆鹏跟在后面,眼镜后的眼睛好奇地四处打量,活像个初入科研殿堂的学子。
更衣室里,吴鸿光亲自演示防护服的穿戴顺序:&0t;手套必须在袖口外翻三厘米,这是海德堡大学的传统。
&0t;
王昆鹏笨拙地拉扯着橡胶手套,差点把袖口扯破。
吴鸿光轻笑一声,走过来帮他调整:&0t;年轻人,做实验要像对待情人一样温柔。
&0t;
吴鸿光帮王昆鹏戴好手套抬头看到他站在阳光下,认真的傻傻的看着自己的手套的样子,让吴鸿光突然一顿——年轻人的眉眼,恍惚让他看到了一个人。
吴鸿光的眼神闪烁了一下,但很快恢复如常。
恒温培养室里,数百个培养皿整齐排列在数控架上。
吴鸿光轻触面板,机械臂精准地取出其中一个。
&0t;这是我们最新培育的抗锈病品系。
&0t;他展示着麦苗根部特殊的菌斑,&0t;基于您论文里提到的7a标记,我们做了些改进。
&0t;
方稷凑近观察,心中暗惊——这分明是云南野生麦与冬星的杂交种!
&0t;基因来源是?&0t;
&0t;商业机密。
&0t;吴鸿光狡黠一笑,转向王昆鹏,&0t;王同学觉得呢?&0t;
王昆鹏推了推眼镜,语气天真:&0t;菌根共生效率提升了,但颖壳厚度可能影响出粉率。
&0t;
吴鸿光眼睛一亮:&0t;了不起!
我们花了三个月才现这个缺陷。
&0t;他忍不住拍拍王昆鹏的肩,&0t;有没有兴趣来我们实验室?硕士毕业直接来,年薪五万美元起。
&0t;
&0t;吴先生!
&0t;方稷皱眉,&0t;当着我的面挖墙脚?&0t;
&0t;良禽择木而栖嘛。
&0t;吴鸿光笑着引他们走向下个区域,&0t;当然,方研究员要是愿意一起来,条件翻倍。
&0t;
分子实验室里,王昆鹏盯着电泳仪出神。
吴鸿光悄然出现在他身后:&0t;喜欢这个型号?&0t;
&0t;啊!
&0t;王昆鹏像是被吓了一跳,&0t;我、我只是觉得操作界面很特别&0t;
&0t;德国br-300,全球只有二十台。
&0t;吴鸿光语气怀念,&0t;我读书时,整个海德堡大学就一台,想用要排队三个月。
&0t;
王昆鹏脱口而出:&0t;所以您总在凌晨两点去偷用?&0t;
空气突然凝固。
吴鸿光镜片后的眼睛微微眯起:&0t;我好像没说过这个习惯?&0t;
&0t;方老师说的!
&0t;王昆鹏慌张地看向方稷,&0t;说您、您当年在《自然》论文时提过&0t;
方稷适时接话:&0t;《植物分子标记技术的黎明》,1971年3月刊,脚注里感谢了海德堡大学夜间开放的实验室。
&0t;
方稷心中暗暗赞叹,这王昆鹏是真能演啊,《植物分子标记技术的黎明》是他昨天给我的资料,说今天会提到,让吴鸿光反复在怀疑和释怀中脱敏他的身份,他这演技别的不说真挺好的,自然流畅,如果不当兵了,可以去当电影男主角。
吴鸿光怔了怔,突然大笑:&0t;方研究员连这种细节都记得?我真要受宠若惊了!
&0t;
他亲昵地揽住王昆鹏的肩膀:&0t;来,带你看个更有趣的。
&0t;
电梯直达顶层,吴鸿光的私人会客厅铺着厚重的波斯地毯。
落地窗前,一架天文望远镜对准维多利亚港。
&0t;业余爱好。
&0t;吴鸿光调节着焦距,&0t;看星星能让人冷静。
&0t;
王昆鹏凑近目镜,突然轻呼:&0t;是木星!
条纹好清晰!
&0t;
&0t;你也懂天文?&0t;吴鸿光惊讶地问。
王昆鹏话到嘴边突然改口,&0t;小时候在《科学画报》上看过。
&0t;
书架上,一张泛黄的毕业照吸引了方稷的注意。
照片里年轻的吴鸿光站在海德堡大学古老的拱门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