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三晋商人(1 / 6)
三晋商人?听闻了苏老板的话语后,文定不由得问道:‘这与那些三晋商人又有何干系?’
桌上几位老板与文定也都是长来长往了,是以与他们的交谈,文定自也是不必拘谨。
‘有何干系?干系大了。’苏老板言道:‘他们一来,不但抢走了沈老板大量的盐引,还多方截走了客源,打击他的买卖,让他如今是苦不堪言。’
‘会有这等事?沈老板可是我们荆楚之地最大的盐商,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怎的就如此一败涂地。’章传福心中泛起疑云阵阵。
这几位之中也就是燕行舟颇为知道内情,既然大伙都说开了,他也不必有所保留,道:‘要说沈老板盐行的买卖兴旺,就是因为朝廷二十几年前颁布的折色兑银之法,而如今这窘境也全是因为此法。’
原来,我大明盐政自开国以来,实行的乃是开中之法。之所以实行开中之法,便是因为北方边界上鞑靼人的不断侵扰,所以朝廷不得不常年驻重兵于边塞之上。
驻守重兵自然免不了钱粮的花消,太祖于当地推行的屯田之策虽然亦能补给,可那苦寒之地微薄的产出,对于庞大的驻军而言,不足尚多。然而若是由朝廷出面运粮补给,那花在路上的耗费,比起粮草本身则要大去了数倍不止,是以便有了开中之法。
开中之法,便是开中盐课,例该召商,以备边储之意。商人只要将粮食等军用之物运到边境仓库,当地的官员在确认收到之后,便会向商人们发放贩运食盐的盐引,商人可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去支取白盐,再转到朝廷规定的地域之内销售所得之盐,以获取利润。
这样一来,既可免去了朝廷的负担,又带活了边塞贸易,更让许多闲置百姓找到了谋生之路。太祖出身民间,越发洞悉民间的疾苦,此计乃正是太祖的上上之策。
利益虽丰,然而一路的辛苦,沿途的寂乏亦不是常人能以忍受。能在此法中获利的,往往都是比邻京都的三晋百姓。
人多地薄的山西境内,百姓们纵使是在大丰之年,也不能由祖上传下的黄土地上挣回全家老小一年的口粮。所以这开中之法一经推广之后,三晋男儿便纷纷辞别父母妻儿,走西口,上边塞,出外谋生。
时晋人曾有言:‘计春挟轻资牵车走四方者,十室九空。’其规模之巨,可见一斑。
盐课丰硕的回报,也确实让他们这些满原本是一穷二白的山西汉子赚进了大笔大笔的银子。然而纵使再高明的律法,也必须经由无数凡人之手,方才得以施行。
起先的许多年里,此法倒是得以大力推行,实实乃是起到了富国强民之功效。可过了百年的岁月后,却在层层官吏的私心之下积重难返,最终这原本与朝廷,与边防,与三晋百姓大大有利的开中之法,也不得不加以废除。
随之换来的便是折色兑银之法,运去边塞的米粮不再换成盐引,而是直接兑换为银钱,盐引则由官府出售给各地的盐商。这样一来,盐引一物不再是三晋商人的专属,而他们辛苦运去的米粮,换来的仅仅只是些许的银子罢了,此法一出,让三晋商人损失惨重。
有人失,必然也就会有人得。
如沈老板之类的两淮盐商便在短短的数年中,由原本的次级盐商,摆脱了三晋盐商的控制,由官府手中直接买到了盐引,霎时间风生水起,银子便像流水般装进了他们的口袋。
此事若是就此终结,也就不过只是此消彼长,时局异而人事改的旧谈。可是顽强的三晋商人却不肯就此罢休,虽然与两淮盐商相比,他们欠缺了地理的优势,可在折中之法推行了百多年后的今日,他们早就不是一贫如洗,只为了糊口而奔波四方的落魄百姓了。凭借着手中多年累积的银钱,以及他们那独行千里的魄力,果断结束了大部分边塞的营生,大举南下分散于九州之地,重新夺回自己的市场。
沈老板则正是因为准备不足,才被逼的手忙脚乱。
听完燕行舟的叙述之后,文定等人也大致明白了事情的经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