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用人和先手(2 / 4)
大镇,曾经兵部的兵册数量与大同持平,同为十二万,前几年裁军,太原镇降为六万。
实际有多少,除了太原镇的主要将领自己清楚,别人都不知道。
但是三四万必然是有的,而且山西还有不少的民兵,周文又不需要像大同一样散开军队自产自救,不是每个地方都像大同一样选择都救。
张吉甫就没救山东,特别是青州府。
等于彻底放弃,把青州府似乎当做毒瘤抛弃掉,任由自生自灭,只保下其余还算完整,可以向朝廷交税的州府。
虽然很恶毒。
灾民是问题的源泉,十几二十年由其自生自灭,一两代人彻底的死掉,问题也就消失了,重新轻装上阵,又能获得大量的新税赋。
张吉甫不值得信任,严中正考虑目前大同的兵力部署,北重南轻,心里实在放不下。
王信沉思,然后摇了摇头。
“你的担忧有道理,但是张吉甫的话,对此人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自己又没有造反,也没有对大户们下手,虽然做了不少事,但也都是为了自救,属于情理之中,以张吉甫的性格,虽然不爽,但不会无法接受。
“张吉甫是个性格成熟的人。”王信评价道。
严中正露出好奇,很想听听节帅对此人的评价。
终于慢条斯理喝完粥的张云承,放下手里的空碗,呆呆的看了许久。
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有一天自己竟然会饿肚子。
如果自己回去,以自己的身份和功名,吃饱肚子还是没有问题的,可大同环境明明如此艰难,但从上到下却又股子不服输的劲头。
这股劲头来自于眼前的源头。
他虽然说靠的是百姓们,但没有他指出的方向,让百姓们有了可以努力的方向,这股不服输的尽头又从何而来呢
张云承视线离开空碗,忍着肚子里的饿意,平静道:“他负责的朝廷内阁虽然令人不愉快,可就不愉快了,又或者天下社稷危险了。”
王信露出赞叹的目光。
张云承在兵部观政多年,是自己属下里最懂大局入手,以及和对朝廷最了解的人。
曾直虽是辽东大户子弟,但多年混迹于国子监,才干虽然有,但是眼光方面无法与张云承相提并论。
郑昂年轻的时候跟着自己,这么多年下来,最能听话干活,非常适合去干具体的事。
至于薛蝌。
薛蝌年轻了些,但是从小游历大江南北,加上自身聪慧,很多事情一点就透,培养价值极大,继续成长下去,未来必然会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
这些年陆陆续续有很多人投靠自己,也有很多人离开。
留下来的,才能最突出的就是这几个。
很多人忙忙碌碌,并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位置应该是什么。
张云承没有太过考虑节帅认不认可自己的看法,而是认真提出自己的看法。
继续说道:“反而是张吉甫的种种手段,令大家都不舒服,可也让大家无法随心所欲,都得老老实实束缚在朝廷的规则之下。”
严中正渐渐了然。
他从来没有资格接触到内阁的层次,经过张云承的介绍,心里对张吉甫的印象更为深刻。
张云承最后向王信说道:“论政治手腕,此人来越成熟了得,已经不下他的恩师周道丰,甚至有过之。”
王信点了点头。
可惜他碰到的是七年全国大灾,也是最严重的灾害时期。
“这么厉害的人物,比起我们节帅还是差远了。”张云承突然笑道,“从内心而言,我与曾直一样,不希望朝廷出事。”
严中正又不懂了,王信隐隐猜到张云承的想法。
“无论如何,节帅与张吉甫打交道多年,虽然互相折磨,可也互相支持,终归大家心里有个默契,比如我们在大同展开的各处事宜,张吉甫没有支持,但也没有阻止,并不算最坏的结果。”
张云承担忧道:“反而如果朝廷发生了变化,张吉甫撑不下去,换了个新的局势,我们这边终归还是向好的一面发展,虽然问题依然很大,可也看得到希望,要是局势不稳,大家都会迷茫,反而坏了事。”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未知。
只要看得到方向,无非是咬牙坚持干,多出力多流汗。
张云承说道对。
“我也希望张吉甫能稳住,他能稳住的话,我还指望他继续给我军费,支援我粮食。”王信叹道。
大同被拖欠军费,不是张吉甫执意不给,而是真没有,各处都在被拖欠,这几年累积起来,大同军费得到的哪怕不是第一,也在前三之列。
就怕他稳不住啊。
大家现在都在熬,张吉甫再多的改革措施,如今只能指望先熬过天灾。
至于天灾什么时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