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地星双神(2 / 4)
sp; >“汝非尘土,汝有名讳;
>汝非虚无,汝有来处;
>今我召汝,循光归来;
>不为复仇,不为怨怼;
>唯愿世间,再无人被迫忘记。”
随着最后一个音节落地,漆盒轰然碎裂,灰烬四散,化作风中的星雨,向四面八方飘去。
同一时刻,大陆各地异象频发。
北境荒原上,一座被风沙掩埋百年的村落遗址突然浮现地面,村口石碑自动复原,上面刻满已被遗忘的族谱姓名;西陲雪山深处,冰层裂开,露出一具怀抱竹简的尸骨,手中简牍完好无损,记载着一场被篡改为“天灾”的屠杀真相;南方江畔,渔夫网中捞起一块铜牌,背面写着“永宁乐坊?宁字三号”,正是当年焚毁前最后登记的学徒编号。
更令人震撼的是,那些曾因“清忆令”被迫改姓的人家,家中祖坟墓碑一夜之间全部转向东方,碑文自动恢复原姓,哪怕石料早已风化,字迹仍如新刻。
而在皇城太庙之内,供奉历代帝王灵位的大殿中央,忽有一道金光自地底冲出,直贯屋顶。守庙老僧惊骇奔入,只见原本空置的第十三位牌位竟凭空出现,上书五个大字:
**“无名执笔者。”**
与此同时,东海孤岛上的碑林再次震动。卡洛斯正带领弟子整理新出土的铭文时,海底传来低沉轰鸣。整片海域翻涌如沸,继而一座更大的石台缓缓升起,形似祭坛,四角立着四尊雕像??分别是农夫、妇人、老者与孩童,皆手持书卷或毛笔。
祭坛中央,浮现出一面流动的水镜,镜中映出的并非当下景象,而是千年前的画面:一群布衣百姓围坐篝火,轮流讲述祖先故事,旁边孩童认真记录,写成一本本粗糙的手册。那是最早的“民间修史”,发生在朝廷尚未垄断文字的时代。
卡洛斯怔立良久,终是单膝跪地,低声道:“原来我们从未断绝……只是被强行打断。”
他身后一名少年忍不住问:“会长,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卡洛斯站起身,望向远方朝霞:“办一所学校。不教权谋,不授武功,只教一件事??如何记住。”
数月后,“忆园学堂”正式开课。教材由阿宁亲自编纂,名为《真史启蒙》。第一课便是让每个孩子写下自己的全名,并追溯父母、祖辈的姓名与生平。若有不知,则鼓励他们走访邻里、查阅旧物、甚至进入浅层梦境寻找线索。
这门课很快传遍全国,引发连锁反应。许多老人第一次被人主动询问往事,泪流满面地讲述那些以为永远无人倾听的故事。一位百岁老兵在孙子陪同下,回到当年战场废墟,指着一块焦土说:“这里埋着我的兄弟,他叫张守仁,属牛,爱吃甜糕……你们要替我记下来。”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重建族谱,不再依赖官方档案,而是以口述、遗物、梦境为依据。医学堂起初斥之为“记忆传染症”,可当连最理性的医师都在梦中听见亡父叮嘱“莫忘祖籍陇西”时,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觉醒。
西部某城,一名地方官下令焚烧一批“煽动性书籍”,其中包括《永宁纪略》与《罪赎之约》抄本。火焰燃起之际,围观百姓无人鼓掌,反倒齐声背诵《忆训》第一章。官员怒极,拔剑欲斩,却被一名老妪拦住。
“你可知你祖父叫什么?”老妪颤声问道。
官员冷笑:“与你何干?”
老妪从袖中取出一张泛黄纸条:“这是我儿在梦中写下的话,他说有个穿青袍的老人托他带话给你??‘勿毁书,吾名陈德昭,死于清明净化,汝父临终前悔恨未能救我’。”
官员浑身剧震,踉跄后退。当晚,他独自焚香设案,对着虚空叩首三拜,翌日便递上辞呈,携家带口奔赴北境,加入守梦驿站志愿行列。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