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悟的第一步(2 / 3)
>
就此,《禁奴》中落羽曾说,快乐不是人生的目标。如果以快乐作为人生目标的话,一旦新的快乐出现,人立刻就会抛弃从前的快乐。这就现代社会的弊病,即使我们吃得好穿的暖还是会抱怨,宁愿展望自己没有什么,而不去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以下两点貌似跟问题没多大关系,说到这儿了,就一并说说吧。)
第三,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事物都是如幻而空性的,如果你相信某种事物本具自性而存在,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这个比较晦涩,先讲个故事吧。
亲们可能都听说过“摩登伽**阿难尊者”的故事。摩登伽美眉穷追不舍,极尽**,阿难尊者眼看就要招架不住了。文殊师利菩萨手持般若剑现了身。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剑,那“剑”是暗喻斩断痴愚,而文殊菩萨说的话才真正耐人寻味。
菩萨并不是像很多电视里的“高僧大德”那样劝阿难将美女观想成白骨。男人若真动了邪念,让他扒衣服可以,扒皮恐怕不成。
事实上,菩萨是这样说的:美丽只是想象中的一个概念,它会束缚着你;想象某人丑也是一种概念,一样会束缚着你。
事实上,美和丑不是真实的,是个人心里幻化出来的东西,所以才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譬如舒淇的嘴唇,颇具争议。说到头,是观念束缚着人心。
佛说,观念都是虚幻,是后天强加给人的东西,就像每一季的流行趋势。就眉毛而言粗了细,细了粗。就裙子而言长了短,短了长。就手机而言,大了小,小了大。。。。。。
人习惯了把各种事物贴上标签,观念受制于有限的逻辑,归根到底,是你的执着困住了你。想起周星驰某部电影里的一幕:“这个看上去是部大哥大,其实,它是一只水壶。”我们笑了,是在嘲笑自己,被眼睛和逻辑愚弄了。
第四,如果你认为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么你就不是佛教徒。
对于一个证悟者来说,最接近的比喻就是自在。当你真正了解到没有分别,没有概念,没有牵绊时,也就无所谓悲观与乐观。
就像一个看着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成年人,任凭孩子们因争夺,争吵而经历了各种情绪,纠结其中,我们只是观望,不喜悦,不批判,也不伤感。
如同佛陀在《般若经》中说的那样,一切现象就是梦幻泡影。甚至连证悟本身也不过如此。龙树菩萨曾说:佛陀从未说过你离开轮回之后,涅槃就会在那儿出现。轮回之不存在,就是涅槃。
一把刀变锋利来源于两种损耗——磨刀石的耗损和金属的耗损。
同样,证悟就是污染耗损,污染的对治也是耗损的结果,最终,我们连证悟之道也要抛弃,如果你仍然界定自己是为佛教徒,那么你还困惑,还未成佛。所以我们会看到,济公和很多得道高僧一样“酒肉穿肠过”,他们真正透彻了佛祖的智慧精髓,成了佛。
归根揭底,四谛包含了佛教的一切。话说,佛祖不是被虐狂,专门教人享受痛苦。
不太了解佛教的人,对佛教的看法常常停留在表面上,即使他们每天对着佛像参拜,自诩为信徒,依旧不算是合格的佛教徒。
还有一些人甚至认为佛教是病态的,他们认为佛教徒否定快乐,只想到痛苦。他们设想佛教徒排斥美丽和身体的享受,因为这些是**,佛教徒应该是清净节制的。事实上,佛陀的教法并不是特别反对美丽和享受甚于其他,只是提醒我们那不过是一场梦,不要迷失其中。
当你明白了真相,你就不会再困惑。而戒律就是戒除造成痛苦的各种习气。
然而,天下最难戒除的唯有“**”,这个词既是一个整体,又可以拆开两半来看,人之本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所谓“情爱不重不生婆娑”。红尘怎么来的?人类社会怎么来的?答:情与欲作用之下的结果。
完全戒除的后果,仿佛没有听起来那么美好——人类社会因此而走向灭亡。
话说到头,是“贪”心作祟——贪恋美好,想要更多的。
男人女人双方都贪心:男人贪婪,恨不能占尽全天下所有的美貌女子;女人贪婪,想把男人心目中其他的东西都赶出去,不止其他的女人,包括江山事业最好统统让路。所以女人总问男人,,“什么是你心目中第一位的”。总之,男人总梦想着操纵世界,女人总梦想着操纵男人,本性难移。
佛说:一切朗旺(来源自我的)皆快乐,一切贤旺(来源他人的)都是痛苦。由于爱情这种事物至少需要两个人参与。so,享受快乐的同时,就要准备好承受同等强度的痛苦。钱币有正面就有背面,了解这一点很重要。打个不怎么美好的比方:一对恩爱情侣比起感情一般的情侣,在不得已分别的时候,哪个更熬人?
快乐的定义是:一个人拥有完全的控制,自由,权利,安逸,没有障碍,没有束缚。唯有身处权利巅峰的帝王才能做到这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