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岔路口(2 / 5)
新一轮攻城!”
“不惜一切代价,给朕砸开这座城门!”
冉闵的声音,如同受伤的野兽在咆哮。
命令传下,疲惫不堪的魏军,再次行动起来,如同即将涌向堤岸的狂潮。
但这一次,潮水能否冲垮,坚固的堤坝?
冉闵心中,第一次掠过,一丝难以言喻的阴影。
命运的岔路口,似乎每一条路,都布满了荆棘与深渊。
第二幕:误战机
与应城战场的,血腥惨烈相比,数千里外的东晋国都建康,却是另一番景象。
秦淮河畔,画舫依旧笙歌隐隐,乌衣巷内,士族依旧高谈阔论。
但在这片,看似繁华安宁的表象之下,暗流汹涌。
恐慌如同无声的瘟疫,在权贵阶层中蔓延。
皇宫,太极殿东堂,晋帝司马曜,高踞御座。
这位年轻的皇帝,脸色苍白,眼袋深重。
显然连日来的惊惧,让他本就因药物而虚弱的身体,更加不堪。
他手中下意识地,摩挲着那方需要他每日割掌染血的“血玺”
,指尖微微颤抖。
御座旁,一张珠帘之后,垂帘听政的褚太后,亦是面色凝重。
堂下,东晋的文武重臣,分列两旁。
丞相、总录朝政的谢安,身着一身宽大袍服,面容清癯。
神色看似平静,但微微蹙起的眉头,显示他内心的不轻松。
与他相对而立的,是中书令、皇亲国戚王国宝。
此人面容白皙,眼神闪烁,带着几分谄媚与算计。
此外,还有荆州系的代表、桓冲的族弟桓伊,以及众多高门士族的官员。
“众卿家,逆闵兵临应城,荆北告急!”
“桓石虔虽奋力抵抗,然贼军凶悍,应城能守多久,尚未可知!”
“谢玄的北府兵何时能到?桓冲的水军何时能北上?朝廷该如何应对?
“尔等走来!”
司马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惶。
王国宝率先出列,他擅长察言观色,早已看出皇帝的恐惧,便朗声道。
“陛下!
冉闵此獠,乃北方蛮虎,悍勇异常。”
“然我江东,有长江天险,水师强盛,岂是北骑所能逾越?”
“当务之急,是稳守应城、江陵等要隘,耗其锐气。”
“待其师老兵疲,再以谢玄之北府精兵与桓冲之水军合力击之,必可一举成功!”
“此外,臣以为,或可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前往冉闵军中……”
“许以高官厚禄,暂缓其兵锋,行缓兵之计……”
他话音未落,桓伊便忍不住,厉声反驳。
“王中书此言差矣!
冉闵乃虎狼之心,岂是爵禄所能打动?”
“遣使招抚,无异与虎谋皮,徒损国威!”
“如今贼军,顿兵坚城之下,正是聚而歼之的大好时机!”
“应令谢幼度,加快进军,同时严令桓车骑不惜代价,解竟陵之围!”
“若应城有失,江陵门户洞开,则荆州危矣,建康亦将震动!”
谢安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陛下,王中书所言缓兵,不可行。”
“桓将军所言战,其心可嘉,然亦需顾及实际。”
“北府兵调动需时,江淮防务,亦不可空虚。”
“桓车骑水军北上,需逆汉水而行,亦非旦夕可至。”
“当前要,确是稳固应城防线。
臣已八百里加急,严令桓石虔务必死守待援。”
“同时,已督促谢玄,克日进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继续说道。
“此外,北面慕容燕国,其态度至关重要。
慕容恪奸猾,坐观成败。”
“我已命人,携重礼北上龙城,一方面申明我朝,剿灭叛逆之决心。”
“另一方面,亦要稳住慕容恪,绝不能让其与冉闵勾结,或趁火打劫。”
朝堂之上,顿时分为几派,有主张积极迎战的,有主张保守防御的。
甚至有少数人,暗中认为应暂时放弃江北部分土地,退保长江的。
争论不休,清谈玄理与务实军策,混杂在一起,效率低下。
司马曜被吵得头晕脑胀,他求助似的看向,珠帘后的褚太后。
太后叹了口气,道:“谢相老成谋国,便依谢相之策行事。”
“众卿当同心协力,共渡难关。”
朝议在一种,看似达成共识,实则各怀心思的氛围中结束。
谢安走出太极殿,望着建康城,灰蒙蒙的天空,心中远不如表面那般平静。
他深知东晋内部的积弊,门阀掣肘、兵权分散、士风浮华。
应对冉闵这样的危机,需要的是,铁一般的意志和高效的执行力。
而这恰恰是,偏安已久的南朝,所缺乏的。
他能稳住朝堂,能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