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底蕴问题(3 / 4)

加入书签

周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这段信号中包含了一组精确的空间坐标,以及一个明确的时间点??距离地球约20光年的某个恒星系内,将在未来五年内发生一次特定的天文现象。

    “这是什么意思?”团队中的天文学家问道,“难道他们希望我们在那个时候到达那里?”

    叶晓晓沉思片刻后回答:“也许这不是单纯的‘到达’,而是某种形式的相遇。我们需要弄清楚,他们究竟想让我们做什么。”

    ---

    ###第十一阶段:技术的飞跃

    面对外星文明提出的挑战,人类社会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为了实现与外星文明的真正接触,各国政府联合投入巨资研发新型航天器及推进技术。传统的化学火箭显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科学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先进的理论领域??比如基于新数学理论的曲率驱动技术。

    然而,这项研究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团队已经掌握了部分外星文明的理论知识,但要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却困难重重。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现有材料根本无法承受所需的极端条件,甚至一些关键参数仍然模糊不清。

    就在项目陷入瓶颈之际,林博士提出了一项大胆假设:或许可以利用火星上发现的微生物基因编码作为突破口。“既然那些编码与外星信号高度相似,也许它们本身就是某种微型化技术的载体。”他解释道,“如果我们能解读并复制这些基因中的结构模式,就有可能找到制造新材料的方法。”

    这个提议迅速得到了验证。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团队成功培育出了一种全新的纳米材料,其强度和耐高温性能远超任何已知物质。这种材料的问世为曲率驱动技术的开发提供了坚实基础,也让人类迈出了通往星际旅行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另一组研究人员则专注于开发能够承载人类意识的数字化平台。他们认为,即使身体无法亲自前往目标地点,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仍可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存在”。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整个项目的进展速度。

    ---

    ###第十二阶段:伦理的考验

    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人类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伦理问题。例如,如果真的实现了意识上传,那么所谓的“自我”究竟是什么?一个人类个体在脱离肉体之后,是否还能被称为人类?此外,关于资源分配的问题也愈发尖锐。毕竟,建造一艘能够进行星际航行的飞船需要耗费天文数字般的资金,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解决地球上更紧迫的问题,如贫困、疾病和气候变化。

    针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联合国专门成立了“星际伦理委员会”,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哲学家、神学家和普通民众参与决策过程。叶晓晓作为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始终强调平衡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确保,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不能让一部分人承担全部代价,也不能让另一部分人独享所有利益。”

    尽管如此,分歧依然存在。某些国家坚持认为,只有少数精英才能代表全人类执行这次任务;而另一些国家则主张采取完全开放的态度,允许尽可能多的人参与到计划中来。最终,在多方妥协下,一个折中的方案诞生了:由各国轮流派遣代表,并通过抽签决定具体人选。

    ---

    ###第十三阶段:启程的前夕

    时间飞逝,转眼间距离预定的出发日期只剩下不到一年。此时,人类已经完成了第一艘星际飞船“曙光号”的建造工作。这艘飞船采用了最先进的曲率驱动技术,理论上能够在短时间内跨越数十光年的距离。同时,船上还配备了完整的生态系统模拟舱,以保障乘员的基本生存需求。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准备就绪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打破了平静。一组黑客组织入侵了星际交流项目的主服务器,并窃取了大量敏感数据。他们声称,这些信息不应该被垄断,而应公开分享给全世界每一个人。

    这场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恐慌。许多人担心,一旦外星文明得知人类内部存在如此严重的矛盾,可能会对人类产生负面印象,甚至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叶晓晓立即召开紧急会议,与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