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我部在鲁班场遭到猛攻,速来增援(1 / 2)
洛千雪不再卖关子,而且用手从“打鼓新场”移开,划过一道弧线,直指“鲁班场”:
“这分明就是一个诱饵!一个看似香甜,内里却藏着铁钩的诱饵!老蒋算准了我们连续胜利后,会习惯性地寻找弱敌打击,补充消耗。
他就是要利用我们这个心理,用黔军这支残兵做幌子,吸引我们主力扑向打鼓新场。”
她的语气斩钉截铁:
“一旦我们被黏住,甚至不需要完全咬钩,只要我们的动向和意图被明确判断,驻扎在鲁班场、装备精良、以逸待劳的中央军部,就会像铁钳一样合拢过来!
到那时,我们前有看似弱敌据守,侧后有强敌猛攻,刚刚夺回的遵义必将得而复失,我们自身也会陷入极度被动的局面!
而且我们现在最主要的是跳出这个包围圈,就算我们拿下打古新场也没多大好处,只不过是在做困兽之斗的徒劳而已”
她环视众人,眼神锐利:“所以,打鼓新场不是机会,是陷阱!而破局的关键,恰恰在于这个看似最强的点——鲁班场!”
一位指挥员眉头紧锁,忍不住插话:“可……那我们也没必要真去硬碰硬打鲁班场吧?攻打中央军坚固防区,同样是徒增伤亡啊!”
洛千雪嘴角微扬,露出一丝运筹帷幄的从容:“我没说要强攻打下鲁班场。我们可以佯攻,摆出不惜代价也要拔掉这颗钉子的架势!”
她的手指顺势从“鲁班场”向右上一滑,精准地落在其附近的一个点上:“茅台镇,这里靠近赤水河。”
“你的意思……我们又要渡河?”彭委员的疑惑更深了,声音里带着难以置信。
赤水河,这条已然吞噬了无数战友生命的河流,如今竟要再次主动靠近?
“对,三渡赤水。”洛千雪平静地确认,仿佛在说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嘶——!”指挥部里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
另一位指挥员用力抹了把脸,语气中充满了焦虑和不解:“又渡河?这来来回回地渡河,我们不还是在赤水河两岸这一亩三分地上打转吗?根本看不到跳出包围圈的迹象啊!这渡来渡去,意义何在?”
他的话道出了在场绝大多数人的心声,这第三次渡河,在众人看来,简直如同陷入了一个诡异的循环,完全背离了“突围”的初衷。
洛千雪理解他们的困惑,但目前形势紧迫,有些全局性的战略意图尚不便和盘托出。她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坚决而紧迫:
“具体的战略意图,到时候你们自然会明白。现在,我们必须尽快动起来!时间,不在我们这边,拖延一刻,敌人的包围圈就牢固一分!执行命令吧!”
她的果断暂时压下了质疑,但指挥部内的空气依然凝重,所有人的心中都萦绕着同一个问题:这第三次渡过赤水,究竟要将这支队伍引向何方?
很快,第九军团就接到命令向鲁班场发起佯攻,但必须做出要拿下鲁班场决心的假象。
命令是通过加密电文传来的,简洁、清晰,不容置疑——“第九军团,立即向鲁班场方向运动,组织有力佯攻。务必造成我军决心攻克该地之态势,吸引敌军注意。”
帐篷里,煤油灯的光晕摇曳着,映照着第九军团团长棱角分明的脸庞。
他捏着电文纸,目光紧紧锁在“鲁班场”三个字上,眉头几不可察地蹙紧了一瞬。
鲁班场,中央军的防区,装备精良,工事坚固,是一块众所周知的硬骨头。
而此刻,溃败的黔军正龟缩在更容易得手的打鼓新场……这个选择,在外人看来,近乎舍易求难。
然而,那一瞬间的本能疑虑,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仅仅激起一丝微澜,便迅速沉底,消失无踪。
更深植于骨髓的,是军人对命令的无条件服从。
上级既然决定佯攻鲁班场,必然有其深远的战略考量,这不是他一个团长需要质疑的。
他的职责,是如何最完美地执行它。
他没有像旁人可能期待的那样,去追问“为什么”,去抱怨任务的艰难。
他只是猛地抬起头,眼神里已是一片沉静的决然,对着待命的参谋们斩钉截铁地下令:
“传达命令:全团紧急集合,立即开拔,目标——鲁班场!”
“命令一营、二营,作为先头部队,轻装疾进,抵达后不必休整,立刻对敌军外围阵地发起试探性攻击,火力要猛,攻势要凶,打出我们主力决战的架势!”
“炮兵营,寻找有利阵地,进行威慑性炮击,不用节省炮弹,要给敌人造成我们正在为总攻进行火力准备的印象!”
“通讯排,保持与指挥部联络畅通,同时……适当让敌人能侦听到我们的频繁联络,内容你们明白该怎么做。”
一道道指令清晰、迅速地从他口中发出,没有任何犹豫和拖沓。
帐篷里瞬间忙碌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