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1 / 2)

加入书签

镜头跟随着疲惫却纪律严明的部队,缓缓进入了扎西这个滇黔边界上的小镇。

镇子不大,青石板路湿漉漉的,反射着阴霾天空的微光,两旁的木结构房屋低矮而古朴。

与赤水河畔的生死时速相比,这里仿佛是被战争遗忘的角落,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柴火烟、泥土和淡淡霉味的宁静。

部队的到来,不可避免地打破了这份宁静。

沉重的脚步声、武器装备的轻微碰撞声、以及因极度疲惫而难以抑制的粗重呼吸声,在狭窄的街道上回荡。

镇上的居民早已听到风声,家家户户门窗紧闭,偶尔有胆大的从门缝或窗棂间偷偷向外张望,眼神里充满了警惕、恐惧,以及一丝麻木。

他们见过太多的军队了,无论是哪一方的,对于平民而言,往往都意味着征粮、拉夫、甚至劫掠。

然而,预想中的砸门声、呵斥声并没有出现。这支刚刚经历了一场恶战、从冰河中挣扎出来的队伍,沉默得令人意外。指挥员压低声音的命令清晰地传达下去:“各营连按指定区域休整!不许惊扰百姓!不许进入民宅!严格执行纪律!”

战士们默默地执行着命令。他们沿着街道两侧,寻找能稍微遮蔽风寒的屋檐下、墙角边,就地坐下或躺倒。

没有人试图去敲那些紧闭的房门。饥寒交迫的他们,只是将身上湿透的军装裹得更紧些,互相挤靠在一起,试图汲取一点微薄的体温。

许多战士的脚上的草鞋早已破烂不堪,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有些人的腿肚子还在因为河水的冰冷而不自觉地颤抖。

他们呵出的白气连成一片,在寒冷的空气中氤氲不散。

直播间里的弹幕再次翻滚起来:

“看着好心疼啊,就这么睡在湿冷的地上?”

“他们为什么不跟老乡商量一下,进屋避避风也好啊?”

“楼上的刚进直播间吧?没听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吗?这就是人民军队的纪律!”

“这才是真正的子弟兵!宁可自己挨冻受累,也不打扰老百姓。”

“对比一下之前看到的……唉,这才是人民的军队啊!”

刘雅丽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深深的感动和一种身为“亲历者”的使命感:“朋友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扎西休整初期的一幕。”

“我知道大家很心疼我们的战士,但正是这种铁的纪律,最终赢得了民心。大家注意看镇上百姓的反应……”

镜头巧妙地转向那些紧闭的门窗。

起初的恐惧和警惕,在长时间的静默后,开始慢慢转化为疑惑和好奇。

有扇木窗被轻轻推开了一条更大的缝隙,一双眼睛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外面。

看到的是战士们和衣卧在冰冷石板上瑟瑟发抖的景象,听到的是他们压抑着的咳嗽声和因寒冷而牙齿打颤的声音。

几个孩子最先按捺不住,从门后溜了出来,躲在大人身后,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和他们以往见过的完全不同的“兵”。

战士们看到孩子,努力挤出友善而疲惫的笑容,但没有人主动上前,生怕惊吓到他们。

这时,一位头发花白、拄着拐杖的老者,可能是镇里有些威望的长者,在一个中年汉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打开了家门。

他环顾了一圈蜷缩在寒风中的战士们,又看了看身边紧张而又带着些许期待的村民,清了清嗓子,用带着浓重口音的官话试探着问道:“官……官爷,你们……你们这是?”

一名看起来是政工干部的军人立刻站起身,尽管身体疲惫,依然保持着端正的军姿,向老者敬了一个礼,温和地解释道:“老人家,我们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路过贵地,只是短暂休整,绝不敢打扰乡亲们。我们就在外面歇歇脚,很快就走。”

“红军?”老者显然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他浑浊的眼睛里充满了困惑,但对方恭敬的态度和明确的保证,让他稍稍放松了些。

“那……这天寒地冻的,弟兄们……就这么躺着?要不,我让大家腾几间空房……”

“谢谢您的好意,老人家!”政工干部坚定而礼貌地拒绝了,“我们有纪律,不能给乡亲们添麻烦。大家挤一挤,暖和暖和就好。”

这一幕,通过镜头清晰地传达到了直播间。

老者脸上的将信将疑,以及战士们尽管冻得嘴唇发紫却依然摇头拒绝的场景,让无数观众动容。

转折点发生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内。

眼见这支军队确实秋毫无犯,一些胆大的村民开始尝试着走出家门。一位大娘提着一桶冒着热气的开水,走到一群年轻的战士面前,声音有些颤抖地说:“同……同志,喝口热水,暖暖身子吧。”

战士们面面相觑,最终在带队干部的点头示意下,才纷纷拿出自己的搪瓷缸子,井然有序地排队接水,并且不停地说着:“谢谢大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