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功重赏!(2 / 3)

加入书签

一样了。”

李世民再次问道。

这些事情肯定是要讨论的,现在不少文武百官都在,刚好可以把这件事定下来。

其他人略微思索,都没有第一个开口。

几人考虑的差不多,互相对视了一眼。

房玄龄这个右仆射地位特殊,他才是李世民之下的第一人。

他先说比较合适。

房玄龄这才说道:“陛下,萧然之功,在于‘立民生之基、固盛世之本’,非军功却胜军功,非宰辅却利万姓。”

“然爵制乃国之根本,需循‘亲疏有别、功级对等’之规。”

“宗室以外,国公之爵多授定国安邦之将,或筹谋社稷之臣,萧然无领兵之勋、无辅政之劳,骤封国公则逾矩,恐令功臣寒心。”

“若仅封县子、县男,又轻慢了‘救千万饥馑’的奇功。”

“以臣之见,当封开国县伯——此爵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户,位列九爵第七等。”

“既高于普通文吏所能企及的县子、县男,又不僭越国公、县侯的军功序列。”

“更需特赐‘农稷’为号,称‘农稷县伯’。”

“一则‘农稷’直指其新粮之功,与后稷教民耕种的圣德呼应,彰其功绩于名。”

“二则‘开国’二字为功臣专属,显陛下对其‘开新农之纪元’的认可。”

“且此爵可定‘虚封食邑、实授永业’之制。”

“食邑七百户仅为名誉,无需收取租税,免其涉地方政务。”

“另按爵制赐永业田十顷,恰供其试验新粮、拓展农馆,既合其志,又符爵制。”

“如此则‘循制而不刻板,彰功而不逾规’,天下必赞陛下‘赏功有节、识才有方’。”

右仆射房玄龄说完,左仆射的李靖紧随其后:

“臣征战半生,知爵位之重不在食邑多寡,而在‘功得匹配、用得其所’。”

“萧然既不恋官禄,便无需以实封食邑缚其心——虚封七百户,保其尊荣足矣。”

“而十顷永业田,正是他培育新粮、传习农技之需,比千两金银更合其用。”

“臣补充二事:其一,此爵需明定‘散爵无职’,文书注明‘不预朝集、不掌政务’,彻底解其仕途之虑。”

“其二,永业田可就近划拨栲栳村试验田周边,令工部督造灌溉之渠,既助其农功,亦显陛下重农之心。”

“昔日封常清治西域屯田有功,尚获职衔之赏,萧然之功更甚,此爵实至名归。”

李世民对两个仆射的发言很满意,看向魏征:“魏征,你呢?以为如何?”

魏征开口说道:“陛下,‘农稷县伯’之封合情合理,但需添三条约束以固法度。”

“其一,永业田仅限农作试验,不得转卖、典押,若他日萧然无意农务。”

“需将田亩与农技文书一并交予官府,确保新粮技术不失传。”

“其二,‘农稷’之号为功而设,若其后人无农功传承,袭爵时需去‘农稷’二字,仅称‘开国县伯’,防其子孙恃爵轻农。”

“其三,虽为虚封,仍需入《贞观农政记》,注明‘以新农济世封爵’,为后世立‘重民生者必赏’之表率,亦为‘非功不爵’之戒。”

“赏功需兼防弊,方为长远之策。”

“如此,既酬萧然今日之功,又护新粮明日之利,更守爵制万世之规。”

这几人基本上就把这件事定下来了,其他人都不需要开口。

此爵既定,既让萧然获“功在社稷”的尊荣,又保其“耕读自在”的本真。

更向天下传递“大唐重农、敬民、赏实功”的信号。

恰如李世民最终定论:“农稷县伯,非赏一人,实赏天下劝农之心也。”

......

李世民等人,来的时候人多,风风火火的,走的时候也是如此。

顺便带走了全部的土豆玉米还有红薯。

这让小公主有点郁闷。

玉米老了,不好吃。

但是土豆红薯,小公主是想尝尝的。

萧然抱着小公主,“家里还有呢!等一下我们尝尝!”

“小郎君,吃玉米就行吧!”李丽质有点舍不得吃土豆和红薯。

玉米的事情,萧然也说过。

那玩意太嫩了,存活率不高。

之前种了很多,长出来的只是一小部分。

“嗯,也行。”萧然看向小公主,“兕子,我们吃肉肉好不好?”

“嗯呐嗯呐~”

另一边的李渊询问道:“二郎他们回去了?”

“阿翁,阿爷他们回去了,还带走了之前小郎君种的土豆玉米红薯这些,兕子想吃没有吃上。”豫章公主笑了笑。

旁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