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功重赏!(1 / 3)
萧然带来的土豆、红薯、玉米,于大唐是“定民生、固边防、促盛世”的根基之功。
李世民话音刚落,众臣便围拢过来,皆明白萧然之功非寻常赏赐可酬。
需既合他“不恋仕途、专注农桑”的性子。
又能彰显大唐对“民生之功”的敬重,更要为天下人树“务实有功者必赏”的表率。
房玄龄率先上前,手中册子轻轻合上,语气沉稳却条理分明,尽显右仆射统筹全局的风范:
“陛下,小郎君之功,非金银官爵可偿。”
“他不慕仕途,若强授官职,反违其愿。”
“若仅赐金银,又轻慢了这‘济万民、固国本’的奇功。”
“臣以为,当从‘尊其位、遂其志、护其安、泽其家’四者入手。”
“其一,赐‘农稷国宾’之号,授鎏金令牌,许其自由出入宫城偏殿、面圣不叩,地方官府见令牌需以宾礼相待。”
“此乃尊其功,而非缚其行。”
“其二,在栲栳村划拨百亩‘皇家试验田’,由工部督造地窖、磨房,户部拨专款供其试验新粮种植之法。”
“再建‘农学馆’,允其自主传艺——此乃遂其志,助他将农技传于百姓。”
“其三,派禁军二十名,伪装成村民护其家宅,防歹人觊觎——此乃护其安,免他因功遭祸。”
“其四,免其家三世徭役赋税,再免栲栳村次年半税。”
“此乃泽其家、安其心,也让村民知‘助农有功者亦有赏’。”
“如此,既不扰他自在,又全其功绩,更能让天下人知陛下重农、敬贤,比任何官禄都更妥帖。”
李靖紧随其后,语气虽简却切中要害,满是武将的务实:
“右仆射所言极是!臣补充一句:萧然懂新粮习性,而边军正需此粮解草料、军粮之困。”
“可再赐他‘边军农务顾问’之衔。”
“无需他入军营,若边军驻地试种新粮遇困,可派信使请教。”
“他若愿往,也可凭令牌调动沿途驿站,食宿由官府供给。”
“此外,护卫需选精锐,不仅护其家,更要盯紧栲栳村外来人员,防突厥、吐蕃探子潜入。”
“毕竟萧然能育新粮,若被敌国掳走,损失远超种子!此衔既显陛下对他的倚重,又能借其技强边防,一举两得。”
之前的兵书,给了李靖一个天大的惊喜,一直记萧然的人情。
这种时候,李靖哪怕是再大公无私,也得为萧然争取一下好处。
这些农作物本身就是无价之宝,是天大的功劳。
这一点,李靖很清楚,对萧然的功劳也没有人质疑。
魏征抚着胡须:“陛下,众臣之议皆善,然需加一条‘约束’。”
“免萧然家三世赋税,需明确定为‘直系亲属’,不可延及旁支,以防他族亲借势攀附,坏了法度。”
“赐试验田,需立文契,明确此田仅用于新粮试验,不可转卖、不可弃种。”
“若他日萧然无意农务,需将田与农技交予官府,确保新粮技术不致失传。”
“此外,农学馆传艺,需派一名户部农官协助记录,既助萧然整理经验,也可将技艺汇总成册,供天下州县参考。”
“免他日因‘口传心授’导致技术偏差。”
“赏需有度,功需有继,方为长远之策。”
李世民点点头觉得很有道理。
李世民看向马周,在李世民心里,马周的分量很重,
马周语气温和却满含对民生的体察,尽展其“善察细微”的长处:
“臣再添些细节:其一,试验田所需农具,由工部按萧然此前设计的五齿钉耙、玉米脱粒器样式,打造两套。”
“一套供他使用,一套鎏金装饰,赐他作传家之物,彰其功。”
“其二,若萧然家中有亲眷需就医、子弟需求学,可凭令牌赴就近州府官医、官学,无需缴纳费用。”
“其三,每年新粮收获时,陛下可派使臣赴栲栳村慰问,带回新粮样本,既显陛下记挂,也可让朝堂知晓新粮培育进展。”
“这些细节虽小,却能让萧然感陛下之诚,也让天下人见陛下赏贤,不仅重‘大功’,也顾‘小节’,更易人心归附。”
众臣之议虽各有侧重,却皆围绕“不违萧然本心、不废国家法度、不损长远利益”展开。
房玄龄定全局,李靖重实际,魏征防风险,马周补细节。
合在一起,便是一套既配得上新粮奇功,又能让萧然安心、让天下信服的赏赐方案。
这些人基本上给李世民想好了。
不需要再考虑,按照几人说的来就好。
“爵位呢?之前他的爵位不高,相比起曲辕犁来,这些土豆玉米红薯的价值,可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