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儒入村支教!(3 / 3)
皇后的。
年纪都差不多,算是同龄人。
“呵呵,几位先生也来了!”李渊笑呵呵站起来。
虞世南等人微微一礼。
虞世南笑着说道:“没想到在这里见到李公。”
“哈哈哈,孙老神医在,我是来治病的...”
几人和孙思邈打个招呼。
本来是想安排几个大儒住的,但是看到李渊和萧皇后还有公主在,虞世南几人就不肯了。
婉言拒绝,在这里不合适。
虞世南孔颖达等人也惊讶,萧然这里藏龙卧虎。
看到李恪,李泰这两个皇子。
孙思邈和李渊带虞世南等人去学堂那边,上课的是王绩。
也是相互认识的。
王绩也是有真才实学,算是名声在外。
虽然说不如虞世南,但也不差,这个圈子里面的人自然都知道。
看到门口的虞世南孔颖达等人,王绩课都不上直接出来了。
“哎呦,虞老,孔老...没想到你们能来啊!”
“你这家伙,什么时候偷偷来这种好地方也说一声。”褚亮笑着说道。
“哈哈哈!”王绩大笑起来,“这里确实是好地方,以后你们也喜欢...”
对于栲栳村,王绩也是喜欢的。
另一边的李丽质,给萧然介绍几个大儒。
现在的孔颖达正处于学术生涯的巅峰期。
他在贞观六年已任国子司业,贞观七年更与魏征等同修《隋书》,还将主持《五经正义》的编纂筹备工作。
作为国子学核心官员,他不仅为太子李承乾讲授经义,还在朝堂上以“权豪为之屏踪”的正直作风参与礼制修订,是推动贞观经学统一的关键人物。
其“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治学理念,恰与《师说》精神相呼应。
褚亮虽已年过古稀,仍以弘文馆学士身份参与朝政。
作为十八学士中资历最深者,他在贞观七年常陪同李世民“讲论经义至夜分”,其诗赋创作风格正影响着初唐文坛。
此时他尚未致仕,还将参与修订《新礼》,其“淡而有骨”的文风与《陋室铭》的审美追求高度契合。
75岁的虞世南还在担任弘文馆学士,但其健康状况已显衰颓。
作为李世民眼中“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的名臣,他在贞观七年仍参与古籍整理。
盖文达已从国子助教晋升为崇贤馆学士,以精通《春秋》三传著称。
他在贞观七年常与族兄盖文懿并称“二盖”,共同在国子监讲授经义,其“摒弃繁文缛节,用历史典故解耕作时令”的教学方法....
听完萧然也是目瞪口呆。
之前很多确实不熟悉。
都是超乎想象的大佬。
正值李世民“锐意经籍”的文化建设高峰期,此时朝堂上孔颖达、于志宁等大儒推动的经学革新,与栲栳村传来的《师说》理念形成奇妙共鸣。
这种官方儒学与民间教化的互动,正是贞观文化繁荣的重要动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