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儒入村支教!(2 / 3)
,无长无少”上反复摩挲,脸上是掩不住的震动。
曾任太学博士的老人捻着胡须叹:“老夫教了三十年书,竟还不如这篇文通透!”
“前日有个种桑的老农来问《齐民要术》里的疑问,我竟因他布衣裹身,便敷衍了去——如今想来,他懂桑道,我懂书道,本就该平等论道啊!”
旁边的吏部郎中也红了脸,他前几日还在府中抱怨“儿子竟向家仆学驯马,有失体面”。
此刻读罢“术业有专攻”,只觉得喉间发紧:“是我被‘士农工商’的架子困住了,驯马也是道,家仆懂,便是师!”
太学的晨读声里,多了几分往日没有的清亮。
几个学子凑在廊下,手里攥着抄录的《师说》,眼里闪着光。
之前因质疑“《礼记》中‘尊师重道’的说法”被先生斥为“狂妄”的张生,此刻腰杆都直了些:
“先生常说‘弟子当服膺师言’,可《师说》里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前日我觉得《农书》里‘浸种之法’可改,怎就不能说?”
话音刚落,就有同窗附和:
“是啊!昨日我向博士问‘如何让粟米在旱地也能长’,博士竟没斥我,还说‘你若有农夫的经验,倒可说来听听’——定是博士也读了这篇文!”
往日里,学子们多是低头抄书,不敢有半分质疑,如今《师说》像给他们添了底气。
课间时,竟有人跑去问教算术的博士:“先生,萧郎君说‘地是圆的’,这与算术中的‘方田之法’是否相悖?”
博士非但没恼,反倒笑着邀他坐下:“你且说说萧郎君为何这般说,咱们一同论论....
这便是‘闻道有先后’啊!
......
张阿难知道李世民想知道反馈,早早就安排人去大街小巷,包括皇宫各处。
要把正向的反馈说给李世民听。
听到张阿难的消息,李世民心情大好。
“这何尝不是在推动科举的发展呢!”
这种风气肯定是好的。
张阿难凑到李世民身边,“启禀陛下,虞世南,孔颖达,褚亮...大学士求见,想去栲栳村授课...”
“哈哈哈,好好好。”李世民大喜,“宣!”
栲栳村是李世民想打造的重点村子,想让栲栳村成为其他村子的榜样。
现在这些大儒想去,李世民肯定要同意的。
一来这些人有真才实学,确实能帮帮栲栳村,二来这些人前往,也是为栲栳村造势。
李世民没有反对的理由。
全力支持,李世民甚至安排人送虞世南,孔颖达等人过去。
一切安排,李世民感慨起来,“没想到这两篇文章,影响力如此巨大...”
李世民没有提前告知,等一群人到了栲栳村,直接去萧然家里。
萧然还是一脸懵的,不认识这些人。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是认识的。
甚至是向虞世南请教过书法方面问题。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再仔细看,被吓一跳。
都是弘文馆的大儒。
虞世南先上前一步,双手微微拢在袖中,虽年事已高,脊背却挺得端正,语气温和却满是诚意:
“萧郎君莫要见怪我等冒昧登门,老夫虞世南。”
其他人萧然可能不认识,但是虞世南肯定是听说过的。
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
还是凌烟阁的二十四功臣之一!
“昨日在长安见着《陋室铭》与《师说》,读至‘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只觉往日里执着于亭台楼阁的俗念都轻了。”
“再读‘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更是羞愧。”
“老夫教了一辈子书,竟不如这两篇文通透,此前还因来求教者是布衣便轻慢过。”
“听闻栲栳村的学堂不分贵贱,连农夫子弟都能读书,还传新技,老夫实在心痒,想来此义务授课,不为名,不为利,只求能真真切切做回‘传道解惑’的师者,不知萧郎君容不容得下老夫这把老骨头?”
萧然连忙拱手,语气满是敬重与欣喜:“先生言重了!您这样的前辈肯来授课,是栲栳村天大的荣幸,晚辈求之不得!学堂虽简,却盼着先生们的学问能教给孩子们,往后一切都听先生们安排。”
“感谢先生前来...”萧然没有忘记其他人,孔颖达,褚亮这些年纪看着都很大了。
看到李丽质在的时候,几个大儒还是比较意外的。
但是也没有多说。
之前李世民嘱咐了,平常心对待,栲栳村见到什么都别意外。
等几人进入院子,看到孙思邈,还有李渊和萧皇后,都呆住了。
虞世南等人肯定是知道孙思邈,也熟悉李渊和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