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李世民庇护!(3 / 3)

加入书签

义务教育”的新奇,更多的是看到了这颗种子里藏的国运。

若真能让天下百姓识文断字,让寒门有才者出头,那他治下的大唐,才是真的铁桶一般,再无世家垄断之弊,再无愚昧生乱之虞。

而护住萧然,护住这个小小的学堂,就是护住这国运的开端。

圣旨赏赐这些不用李五操心,李世民让李五早点回去。

告诉李丽质他明日会去栲栳村。

圣旨流程其实有点多,但李世民加急,这种事情应该是很快的。

在贞观时期,直接推行覆盖天下的义务教育确如空中楼阁,但从“富裕村子试点、朝廷鼓励引导”入手,倒是贴合时代条件的务实之法。

选“富裕村”试点,先解“生存与教育”的根本矛盾。

大唐粮食亩产低,普通农户家的孩子是重要劳动力——放牛、拾柴、照看弟妹,少一个人干活可能就影响全家温饱。

但富裕村子不同:家里有余粮,甚至雇得起帮工,孩子不必“以劳代食”。

家长更看重“识文断字能帮家里管账、跑商”,对上学的抵触会小得多。

比如长安周边的樊川、洛阳近郊的村落,或是像栲栳村这样因煤矿、琉璃产业富起来的村子,农户有余力让孩子每天抽两三个时辰上学,农忙时停课也能接受。

朝廷只需针对性补贴:给学堂送些笔墨、派个老秀才兼课,再对办学的村子减免半成赋税——对富裕村而言,这点“甜头”足够撬动他们尝试。

“朝廷鼓励”要藏锋芒,避世家锋芒,重“实用”破抵触。

世家反对的核心是“知识垄断被打破”,但若试点学堂不教科举经义,只教“识字、算数、写契约、看告示”,反而能减少阻力。

朝廷可明说:“此非为取士,只为百姓能算清田租、看懂律法,少受奸猾之徒蒙骗”。

这话既符合李世民“安民生”的调子,也让世家挑不出错:总不能反对“让百姓看懂自家田契”吧?

鼓励方式要“软”,不强制,只表彰。

哪家村子办学堂,就给村正挂块“教化有方”的牌匾,让他在乡绅里体面。

孩子学满一年能写家书、算清账目,就给家里发两斗官粮当“奖励”。

对农户而言,“读书能换实在好处”,比空喊“教化”有用。

对世家而言,这种“不碰科举、只扫盲”的学堂,暂时够不成威胁,未必会急着打压。

试点的核心是“积累经验”,为将来铺路。

李世民真正的心思,是借试点摸清“教育与民生的平衡术”。

比如农忙时如何停课、如何用沙盘代替昂贵的纸张、如何让农夫信得过“读书不耽误干活”……

这些细节,非一纸政令能解决,必须在实践里磨。

更重要的是,试点能培养“基层火种”:富裕村的孩子学会识字后,或成村里的“记账先生”,或帮邻里写书信,慢慢让周边农户看到“读书的好处”。

等十年八年,这些孩子长大,若有人能凭本事进县府当小吏、或把家族生意做得更大,自然会成为“读书改变命运”的活例子。

到那时,不用朝廷强推,普通农户也会盼着孩子上学,世家的反对声会越来越弱。

说到底,这种“试点+鼓励”的路子,是把“义务教育”的宏大目标拆解成“让一部分村子先尝到甜头”的小步。

它不触碰当下的生存根基,不与世家正面冲突,却能像栲栳村的火种那样,慢慢把“读书不是奢侈品”的念头,种进更多人心里。

对李世民而言,这或许是在贞观年间,最能靠近“义务教育”理想的方式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