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李世民庇护!(2 / 3)

加入书签

,程处默,几人在,孙思邈也在,没有担心的道理。

最让李五放心的是萧然。

一个轻松猎杀黑熊的人,肯定是有惊人的手段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李五的身份,可以直接进宫把书信给李世民。

直接去了立政殿,把书信交到李世民手里。

“怎么突然来书信。”李世民颇为诧异。

“回陛下,臣不知。”

“丽质兕子她们没事吧!”李世民再次询问。

“回陛下,公主殿下一切安好...”

李世民展开信纸时,指尖还带着批阅奏折的墨香,起初只当是女儿说些学堂琐事,嘴角噙着淡笑。

可目光扫到“义务教育”四字,那笑意骤然凝住,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逐字逐句读得极慢,连呼吸都放轻了些。

读到“天下娃娃,不管有钱没钱都得进学堂,朝廷担开销”时,他握着信纸的手指猛地收紧,指节泛白。

这想法太大胆了,大到像要把整个天下的教化根基都翻过来重筑。

他治下虽已推行科举,试图打破世家垄断,但寒门子弟能读书的仍是少数,多少有识之士困于乡野,就因不识字、没门路。

这“义务教育”,竟是要从根上刨了这层障碍?

“让读书从少数人的体面,变成所有人的本分……”李世民低声重复着王绩的话,眼底掀起惊涛骇浪。

他当了这些年皇帝,最清楚世家把持知识的危害——百姓愚昧,易受蛊惑;人才埋没,朝廷难振。

可他从未想过,竟能有如此彻底的法子,让全天下的娃娃都识得字、明得理。

震惊过后,李世民将信纸递给一旁的长孙皇后,声音里带着难掩的激荡:“皇后,你瞧瞧丽质写的这个……这‘义务教育’,简直是敢想前人不敢想。”

长孙皇后接过信纸,素手轻展,目光沉静地读着。

她不像李世民那般外露情绪,读到“百姓能看懂告示、算清田租”时,眉尖微扬。

萧然又给了李世民和长孙皇后一个惊喜。

世家垄断知识,萧然这种做法,很明显是得罪人的。

这一点李世民很清楚,李丽质写信的目的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希望李世民能庇护萧然。

世家势大,萧然和栲栳村没办法比。

李世民没有说话,眼底的惊涛已沉淀为帝王独有的深谋远虑。

他太清楚,这“义务教育”四个字,一旦传开,必然会戳痛世家大族的根基——那些世代垄断知识、凭门第坐享高官的家族,绝不会容忍寒门子弟有机会凭读书翻身。

萧然一个无势的“外乡人”,敢在栲栳村做这“破局”的事,无异于在刀尖上行走。

“得给这小子撑撑腰。”李世民忽然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他在前面趟路,朕不能让他成了世家的靶子。”

长孙皇后放下信纸,轻声应道:“陛下说的是,萧然是个实诚人,办的也是利国利民的事,若是因这事儿受了委屈,寒的不只是他的心,更是天下想做事的人的心。”

李世民微微颔首,沉吟道:“直接赏爵位、给官职,太扎眼,反倒会把他架在火上烤。他要的不是这些,是让学堂能安安稳稳办下去,让那‘义务教育’的念头能喘口气。”

李世民一顿,有了主意:“赏,要赏得实在,更要赏得‘明’——让所有人都知道,这学堂、这萧然,朕护着。”

片刻后,旨意的大致轮廓已在他心中成型。

“其一,给栲栳村学堂下一道嘉奖圣旨,称颂其‘兴教化、利民生’,特别提一句‘虽非官学,其心可嘉’。”

“赏赐一批笔墨纸砚、雕花木桌,足够学堂用度——这些东西不贵重,却最能体现朝廷对‘办学’的认可,等于给学堂镀了层金,让地方官和乡绅不敢轻慢。”

“其二,单独给萧然一份赏赐:黄金百两,绸缎二十匹,再加一道口谕,由内侍当面宣读:朕闻栲栳村兴学,皆赖小郎君奔走。所行之事,虽看似细微,实关天下教化。望善始善终,勿畏人言,朕自有主张。”

黄金绸缎是实利,让萧然有底气应对开销;口谕里的“勿畏人言,朕自有主张”,则是赤裸裸的撑腰,等于告诉所有盯着萧然的人:这是李世民看中的人,动他之前掂量掂量。

长孙皇后听后笑道:“陛下这法子好。赏学堂,是彰其义;赏萧然,是安其心。既没把他推到风口浪尖,又明明白白亮了态度——世家纵有不满,也挑不出错处,总不能说‘陛下不该支持办学’吧?”

“正是这个理。”李世民做梦都想削弱世家,“这‘义务教育’现在还只是颗种子,得先让它在栲栳村扎下根,晒晒太阳,等长出苗来,再让天下人慢慢瞧。谁敢拔苗,朕就斩谁的手。”

此时的李世民已不再是单纯震惊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