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世间事,最怕不过认真二字(3 / 4)

加入书签

在三年前便开始渗透皇宫,通过收买旧宦、伪造文书、替换身份等方式,安插十余名死士。他们分工明确??有人负责传递消息,有人伺机投毒,更有两人专司保管“登基诏书”与“传国玉玺仿制品”,只待大军入城,便立即宣布“废帝立新”。

    朱由检闻讯,亲自提审张福贵。

    “你们以为,朕真是孤家寡人?”他站在牢中,烛火映照着他苍白却坚毅的脸,“朕知道你们在等什么??等朕慌乱,等朕猜忌,等朕自毁长城。可你们错了。朕可以杀错一千,绝不放过一个。从今日起,宫中实行‘五日轮换制’,所有侍卫、太监、宫女,每隔五日调换岗位,不得固定值守。另设‘密奏匣’十处,凡有可疑言行,可匿名上报,一经查实,赏银五百两。”

    他又冷冷盯着张福贵:“你说你们有内应?好。朕不妨告诉你??朕也有你们的人。早在半年前,就有人向朕密报影堂布局。否则,你以为许誉卿为何偏偏要去夔州?你以为尼山书院为何会被提前包围?你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朕的眼皮底下!”

    张福贵面如死灰,瘫倒在地。

    正月十一,雪止天晴。

    前线传来捷报:袁崇焕在独石口外设伏,利用火器与地形优势,大破敌军先锋,斩首两千余级,俘获战马三千匹。敌军被迫后撤五十里,暂驻草原休整。

    朱由检览报大喜,当即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赐尚方宝剑,节制九边兵马。同时下令:“传朕旨意,正月十五,朕将在午门举行‘祭天誓师大典’,亲授祖宽‘破虏将军’印,率五万大军北征!此次出征,不为防守,只为反击!朕要让那些躲在雪地里的‘真主’看看,到底是谁,才有资格执掌这万里河山!”

    消息传出,京师沸腾。

    百姓夹道欢呼,妇孺献鞋送饭,老儒焚香祷祝。许多老兵拖着残躯来到校场,只为看一眼皇帝亲征的旗帜。

    正月十四夜,朱由检独坐乾清宫,翻阅《资治通鉴》至“玄武门之变”一页,久久不动。

    王承恩轻声问:“陛下在想什么?”

    “朕在想……倘若当年天启帝真的留下遗诏,要传位于朱慈炅,朕今日是否还会站在这里?”

    王承恩默然。

    朱由检合书叹息:“或许不会。但历史没有如果。朕既然坐上了这个位置,就要对得起这身龙袍,对得起天下苍生。至于真假……就让时间来判吧。”

    次日清晨,朝阳初升。

    午门前旌旗猎猎,五万大军列阵如海。朱由检身穿金甲,腰佩龙泉,登上高台。他举起一杯烈酒,洒向北方风雪。

    “此酒敬宁远战死的将士!敬许誉卿!敬所有为大明流血牺牲的人!”

    全场肃立。

    “今日出征,不为私仇,不为权位,只为告诉天下??大明虽历经风雨,但脊梁未断,魂魄犹存!无论敌人来自长城之外,还是藏于宫墙之内,只要他还敢觊觎这片江山,朕必亲执利刃,斩之于野!”

    鼓声震天,号角长鸣。

    祖宽接过帅印,翻身上马,高呼:“愿随陛下,踏破贺兰山缺!”

    五万将士齐声呐喊:“愿随陛下,踏破贺兰山缺!”

    声浪冲破云霄,惊起千群寒鸦。

    朱由检最后望了一眼紫禁城,转身登车,率军北去。

    风卷战旗,猎猎作响。那上面绣着四个大字:**天命在兹**。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漠北荒原,一座简陋帐篷中,那名身穿道袍的男子正凝视南方。他左手摩挲着一块残缺的玉佩,右手握笔,在纸上写下八个字:

    **兄既负国,弟当代之。**

    雪地上,一行脚印延伸向南,仿佛命运的轨迹,终于要在春天交汇。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