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世间事,最怕不过认真二字(2 / 4)

加入书签

扶手,指节发白。

    “他还说了什么?”他问。

    “他说……‘吾兄温良,然不足以驭乱世。天下非其所有,乃天命所归者居之。待春雪化尽,我将以洪武正统之名,率十万铁骑南下,清君侧,复祖业。’”

    “清君侧?”朱由检冷笑,“朕诛魏忠贤,罢贪官,恤百姓,开言路,练新军,哪一件不是为江山社稷?他口中的‘君侧’,难道是指朕自己?”

    无人敢应。

    朱由检忽而起身,走到赵德全面前,亲自将其扶起:“你冒死归来,揭破隐秘,是大明忠仆。从今日起,授你尚衣监总管,赐银千两,宅邸一座。但有一事??你必须随沈炼再赴漠北,找到李嬷嬷所说的另一件信物:一枚刻有‘慈’字的玉锁片,据说另一半留在宫中。”

    赵德全颤声问:“陛下……若您知道一切属实,那他才是真皇子,您……”

    朱由检目光如电:“朕只问一句:他可曾为大明流过一滴血?可曾为百姓掉过一滴泪?可曾在宁远城头与士卒共生死?可在许州灾民营中亲手施粥?没有!他三十载藏身异域,借胡人之势,图谋中原,这不是光复,是叛国!”

    他环视群臣:“昔年唐太宗夺位于兄弟,史称贞观之治;周世宗柴荣本非亲子,却成一代雄主。帝王之位,岂在血缘?而在德行功业!朕不怕他回来,只怕他不敢回来!若他真有胆量站在朕面前,堂堂正正争夺天下,朕愿与他当面对质,以民心为尺,以军功为秤,看看这江山,究竟该归谁掌!”

    话音未落,殿外忽传急报:“启奏陛下!宣府总兵杨国柱急奏:长城外发现大规模骑兵集结,疑为察哈尔与后金联军,前锋已抵独石口,距京师不过三百里!另,敌军散布檄文,宣称‘迎回真主,废伪立正’,并附画像一幅??正是那道袍男子,题曰‘洪武嫡嗣,大明新君’!”

    朱由检冷眼扫过画轴,嗤笑一声:“好个‘新君’,连龙袍都穿反了。”

    他当即下令:“传袁崇焕即刻驰援宣府,调祖宽铁骑为左翼,孙元化水师改陆行,沿运河北上策应。另命梁廷栋征发京营精锐三万,屯兵居庸关,构筑防线。同时,开放武库,发放火铳、霹雳炮,凡自愿从军者,免赋十年,授田百亩。”

    又召翰林院修撰黄道周:“即刻起草《辨伪诏》,昭告天下:所谓‘洪武嫡嗣’,实为影堂伪造之傀儡,其人自幼流落胡地,不通汉语,不识礼制,妄称正统,蛊惑愚民。朕乃先帝亲封太子,奉遗诏继统,名正言顺。尔等百姓,切勿受骗,若有举报叛逆者,赏银二百两,授百户世职!”

    诏书一日之间飞传十三省,民间震动。许多原本观望的士绅纷纷表态拥戴,河南乡勇自发组织团练,山东渔民献船助运军粮,甚至连江南一向桀骜的东林书院也联名上疏,痛斥“胡僧伪主,乱我华夏”。

    然而,真正的风暴,仍在北方酝酿。

    十二月二十,大雪不止。

    沈炼再度潜入漠北,在一处废弃驿站截获一名重伤的细作。此人原是锦衣卫暗桩,混入敌营多日,带回一份手绘地图与三页密信。地图标注了敌军行进路线、粮草囤积点及联络暗号;密信则出自一名汉人道士之手,自称“玄衣翁”,内容令人骇然:

    >“殿下已决意正月十五南下,届时将由察哈尔主力护送,后金右翼策应。途中经宣府、怀来,直逼居庸。另,宫中已有内应,届时自会开门迎驾。成败在此一举,万勿迟疑。”

    朱由检看完,脸色铁青:“内应?是谁?”

    沈炼沉声道:“据线报,近半年来,有三名新晋御膳房太监来历不明,且每逢朔望必往东华门外‘永和茶肆’饮茶片刻。奴婢已派人监视,发现其中一人曾在天启四年于西苑当差,后因‘失职’被逐出宫,今易名张福贵,重贿入宫。”

    “查!”朱由检怒极反笑,“给朕查个底朝天!从御膳房到御药房,从司礼监到尚宝司,凡是可疑之人,一律软禁审讯。若有通敌者,凌迟三族!”

    当夜,东华门外永和茶肆被围。张福贵当场被捕,刑讯一夜,招供惊人内幕:影堂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