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3章 这是打仗用的吧?心照不宣加快进度(二合一章)(1 / 6)
众人齐声应下,声音像是要把房顶都掀起来似的。
虽然后世的各方面条件都要好很多,但是方言在这一刻,感觉到自己上辈子没有过的感觉,那就是中医的自信和使命感。
大家都认定这件事情是绝对能够让人铭记下来的,并且相信自己做的事是非常有意义的。
中医虽然受到过冲击,但是情况还没有后世那么严重,现在众人是可以聚成一条绳的。
“八一献礼”期限,也让这么大个团队要在短期内完成古籍转化,这种紧迫性也就同时强化了集体荣誉感。
这种所有人盯着一个共同目标,还有制度保障护航,最后这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
方言知道今天运气站在他这边。
这次可以说是改变历史的一步,其他人都还没有感觉,但是方言视角拔高后,是有这种感觉的。
……
接下来按照赵锡武副院长的要求,方言开始给众人分组。
方言将古籍研究拆解为三个大组,分别是:
古籍校勘组(辨文本真伪)、药理分析组(解药材特性)、临床适配组(定实用方剂),
然后每个大组的人挑选每个小组,明确各组需像广州教授们紧扣“战场速解”一样,聚焦南方热带病防治与部队丛林山地作战医疗两大目标。
方言要求延续就地取材的理念。
他打算复刻当时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场景。
让所有人都能发挥出自己的能本事和能力,让这次修订版表现的更加细致。
这里都是专业人士,不少人还是从南方调到京城来的,对于南方各种山地丛林的情况,他们其实也是有印象和经验的。
这些印象和经验让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方言在各组间穿梭,刚解答完校勘组关于“番药”名称的疑问,又被药理组拉去看一份油印的《南洋草药毒性表》。
“方主任,你看这‘见血封喉’的记载,是不是和咱们的‘箭毒木’一致?”他刚点头,临床组那边又传来一阵激烈的讨论,原来是王绵之根据古籍改良的“行军防暑方”,在援外回来的医师这边证实在越南丛林用过,比西药降温持久。
方言走过去询问才知道,这次过来的人里面,居然还有之前在越南那边工作的医护人员。
当时是负责教授当地团队的,当然也从他们手里学了不少当地丛林的东西。
方言一听还有这种人才,赶忙就询问起来,现场还有没有类似经验的人。
这一问还真是问出来好几个。
这些都是在越南当地有过援助医疗经验的,不光是对当地的环境情况了解,还对那边的一些人情风貌,病症和对应的治疗手段也知道的很清楚。
在1978之前这边不仅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物资、装备和工程部队支援,也持续派遣了多批医疗队。
这些人就是医疗队的人员之一。
方言感觉一下找到了更加清晰的目标。
说白他弄的这个玩意儿,就是用来应对越南山地丛林的情况。
现在方言组织着重的在这方面投入人手和精力。
在场的专家们也不是笨人,很快就意识到了方言在这块的反应。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