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撤已经来不及了(3 / 4)
念归独自来到裴照墓前。他不知这位谋士与自己的生母是否有过交集,却总觉得冥冥之中,有一条看不见的线牵引着他前行。他带来一壶酒,一杯敬天地,一杯敬父母,第三杯洒于坟前:“若有来世,愿不做帝王棋子,只做寻常父子兄弟。”
与此同时,漠北风沙漫天。
一座废弃驿站中,周景安撕开一名死士的衣襟,露出胸前刺青??雪山密寺图腾。他盯着那图案良久,终于确认:当年带走他的黑衣人,确系西域僧侣无疑。而那本梵文经卷中的《九子命谱》残篇,或许正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
他点燃火折,烧毁尸体,留下一枚刻着“癸酉”的铜钱作为标记。
“我会找到你们。”他低声说,“无论是谁,操控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都要付出代价。”
春回大地之时,苏沉音迎来了六十大寿。
按例应大宴群臣,但她只允家人小聚。苏砚携皇后亲子前来拜贺,孩子尚在襁褓,粉雕玉琢,惹人怜爱。她抱过孙子,久久不愿放手。
“娘,您该享福了。”苏砚轻声道。
她笑了笑:“我已经在享了。”
寿宴过后,她收到一封匿名信,无署名,仅附一页地图,标注了几处边陲小镇,皆与当年“影鸦”据点重合。背面写着一行小字:“和尚走了,庙还在。”
她将信投入炉火,火光映照她平静的面容。
有些事,她不再亲力亲为;有些人,自有他们的战场。
三年过渡期将满。
苏砚已能独立决断军国大事,朝政清明,百姓安居。他在年初废除了贱籍制度,允许工商子弟参加科举,又设立“巡按御史轮值制”,防止地方官结党营私。每项新政出台,必附详尽说明,张贴街头,供万民评议。
有御史弹劾他“过于仁柔,失帝王威仪”。
他淡然批答:“威仪不在雷霆,而在民心所向。”
禅让大典定于秋分举行。
届时,苏沉音将正式卸下摄政之权,迁居西山别宫,从此不问政事。
消息传出,百官感泣,庶民焚香祈福。唯有少数旧勋贵暗中窃喜,以为“妇人退位,乾坤重归男子手中”。
然而他们错了。
大典当日,苏沉音身着素金凤袍,缓步登上太和殿高台。她没有佩戴珠宝,发间仅簪一支白玉梅花。全场肃立,鸦雀无声。
她展开诏书,声音清越如钟:
“朕承天命,摄政十载。其间拨乱反正,兴学安民,赖诸臣协力,百姓支持。今皇嗣既长,政通人和,故依祖制,归政于君。”
顿了顿,她转向苏砚:“望尔继志述事,不忘黎庶,不负苍天。”
苏砚跪接诏书,泪流满面。
典礼结束,她转身离去,再未回头。
轿辇出宫门那一刻,百姓夹道相送,有人跪地叩首,有人高呼“太后千岁”。
她掀开帘角,只轻轻挥手,便隐入车马尘烟。
西山别宫清净幽远,门前梅树已抽新芽。
她每日读书、写字、教附近村童识字算数,偶尔与林骁对弈一局,或听远处书院传来朗朗书声。
某日午后,一封信送达:柳念归平定陇西叛乱,彻查贪腐集团,释放囚徒三千,重建水利,百姓为其立生祠。信末附言:“学生始懂,治国不在快意恩仇,而在润物无声。”
她看完,搁笔微笑。
又过了半年,钦案司密报:周景安潜入雪山密寺,与主持激战三昼夜,夺回完整版《九子命谱》,并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