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五十八章 撤已经来不及了(2 / 4)
p; 守陵官“守松”已在门外等候多时。他换了一身素袍,面容清瘦,右耳后的残梅胎记隐于发际,几乎难以察觉。见她到来,跪地叩首,却不言语。
苏沉音扶起他:“不必如此。你如今已是自由身。”
“属下愿终生守护此地。”他说,“既是赎罪,也是守诺。”
她凝视着他,忽然问道:“你恨我吗?当年让你假死,断绝一切过往。”
青年摇头:“若非您赐我新生,我至今仍是仇恨的奴仆。我曾以为复仇即是使命,直到亲眼看见岭南学子执笔为民请命,看见江南女童捧书朗读……我才明白,真正的救赎,不在杀戮,而在重生。”
她欣慰一笑,转身步入皇史?深处。青铜匣依旧封存于石台之上,《影鸦录》静静躺在其中。她伸手抚过铭文:“禁开此书,除非江山倾覆、民心尽失。”
“还未到那一天。”她低语,“也不会到。”
回程途中,天色阴沉,雪花复降。轿行至御河桥畔,忽闻岸边喧哗。掀帘一看,原是一群乞儿围抢一篮热饼,打得头破血流。官兵欲上前驱赶,却被一名青衫少年拦住。那人不过二十出头,身形清癯,正是赴任归京述职的柳念归。
他蹲下身,将最后一块饼掰成八份,分予每个孩子,又掏出几枚铜钱交给摊主补款。
“饿极之人,何罪之有?”他对官差说道,“与其鞭笞,不如设粥棚。”
官差面露惭色,拱手退去。
苏沉音命轿停下。
柳念归抬头,见是她,立即整衣行礼。
“三个月不见,你晒黑了。”她笑道。
“南方日烈,田间走得多。”
“听说你拒收节礼,拆了县令私建的别院改作学堂?”
“学子无处读书,宅子空着也是浪费。”
她看着他眼中那份沉静与坚定,忽然觉得无比熟悉??那是裴照年少时的模样,也是她最初所向往的清明之世。
“你知道我为何选你入昭华书院?”她问。
“因我成绩优异。”
“不。”她摇头,“是因为你在策论中写道:‘政者,正也。不正其身,如正他人?’这句话,戳中了我的心。”
少年怔住。
她继续道:“你也曾怨过命运不公,被夺走兄弟,被蒙蔽真相。但你没有因此憎恨世界,反而选择以己之力修补裂痕。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柳念归低头,声音微颤:“我只是不想再有人像我娘那样,一夜之间失去两个儿子。”
“你做得很好。”她说,“接下来,我想派你去陇西。”
“那里?”
“旱灾连年,民变频发,世家勾结军将,苛捐杂税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朝廷屡派官员皆无功而返,甚至有人莫名暴毙。”
“您是要我去送死?”
“我要你去活着解决问题。”她直视着他,“你可以拒绝。”
良久,柳念归跪地叩首:“学生领命。”
七日后,诏书下达:前江南某县丞柳念归,擢升陇西道观察副使,即日起赴任。
朝堂震动。有老臣讥讽:“区区七品小吏,焉能担此重任?”
苏砚在殿上冷冷回应:“此人查贪官、建义学、平冤狱,所到之处民心归附。尔等任职多年,可有一县百姓为你焚香?”
群臣哑然。
临行前夜,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