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侠义入城(3 / 4)

加入书签

渐平静下来的城郭,心中清楚,这只是暂时的安宁,更大的风暴还在后面。

    但至少此刻,邓州守住了。这颗钉在京湖与蜀地之间的钉子,在粮草断绝的绝境中,被一群不期而至的侠影重新钉入了泥土,牢牢地扎下了根。而远在四川的孟之继,或许还不知道邓州的险情已解,但他与大哥孟之经在蜀地的牵制,正因为这颗钉子的稳固,而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夜色渐浓,邓州城头上燃起了新的烽火,这一次,不再是告急的信号,而是象征着希望与坚守的火焰,在漆黑的夜幕中,格外明亮。

    江陵帅府的药味浓得化不开,孟珙半靠在榻上,听着亲卫转述邓州的消息,枯槁的手指微微动了动。当听到郭靖夫妇截粮入邓州,王大用守住了城池时,他紧绷的下颌线终于柔和了些,喉间涌上的腥甜被他强压下去,只轻轻“嗯”了一声。

    “大帅,郭大侠还说,他会暂留邓州协助守城,让您安心养病。”亲卫补充道,声音里带着难得的轻快。

    孟珙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暖意。郭靖夫妇的义举,不仅解了邓州的燃眉之急,更像一剂良药,让他郁积的心神松动了几分。“江湖义士……有时候比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更懂家国大义啊。”他低声感叹,语气里带着几分自嘲。

    亲卫不敢接话,只是默默地为他掖了掖被角。帅府的气氛这些日子一直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孟之缙被押的消息像块巨石压在每个人心头,如今总算有了件能让人松口气的事。

    孟珙闭目养神片刻,紊乱的气息渐渐平复。他知道,短暂的喘息不代表危机解除,眼下更要理清头绪,稳住全局。

    “之缙那边……有消息吗?”他轻声问道,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牵挂。

    “京里传来消息,史相公把案子压着,暂时没上刑,只是关在府衙候审。”亲卫低声道,“听说是太后那边过问了一句,说孟家有功于国,案子要审得仔细些,不能冤枉了忠良。”

    孟珙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史嵩之虽跋扈,却也不敢在战事正酣时贸然处置他的儿子,毕竟京湖军还握着兵权,朝堂上也并非全是主和派。“也好。”他缓缓道,“战事未了,他暂时是安全的。史嵩之想拿他做文章,我偏不让他如意。”

    只要战局稳住,孟之缙就有翻身的机会。这是他作为父亲的私心,更是作为统帅的考量——绝不能让朝堂纷争动摇前线将士的军心。

    思绪转到四川,孟珙示意亲卫展开地图。他的手指划过嘉陵江流域,在阆州、合川一带停顿:“之经的水师和之继的蛮龙军,最近可有动作?”

    “孟之经将军率水师在渠江一带游击,烧毁了蒙古人三座粮草码头;孟之继将军则在大巴山与阿答赤周旋,上个月奇袭了蒙军的先锋营,斩了对方一个千夫长。”亲卫拿出战报,逐字念道,“两人都传信说,蒙军主力被牵制得厉害,重庆和成都的压力确实小了,只是……他们也很难再往前推进。”

    孟珙的手指在地图上轻轻敲击:“意料之中。蒙古人在蜀地经营多年,根基深厚,想一口气击溃他们不现实。之经和之继能做到牵制,已是大功。”

    他最担心的,从来不是四川的胶着,而是这胶着背后的隐患。“一旦蒙古人在蜀地打不开局面,必会回头猛攻邓蔡。”孟珙的声音沉了下去,“那里是京湖入蜀的唯一通道,断了这条路,之经和之继的兵马就成了孤军,川蜀战局会立刻逆转。”

    亲卫的心提了起来:“那……要不要调些兵马去支援邓州?”

    “不能动。”孟珙摇头,“京湖防线的兵力本就吃紧,襄阳、江陵都得留人。郭靖夫妇能解一时之急,却不能守一世。邓州的根本,还得靠王大用。”

    提到王大用,孟珙的眼神复杂起来。这个看着长大的后辈,勇猛有余,忠诚可嘉,却也继承了其父王虎臣的执拗。邓州于他而言,不仅是军事要地,更是守护孟之继后路的屏障,以他的性子,怕是会拼到最后一兵一卒。

    “这孩子……太实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