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光黄血火(1 / 5)

加入书签

    黄州帅府的议事厅内,烛火彻夜不熄。孟珙端坐主位,面色红润,早已不见往日的病容。他手指轻叩案几,目光扫过厅中肃立的众将,沉声道:“襄阳乃荆襄屏障,蒙古人占据此城一日,我京湖便一日不得安宁。今日召集诸位,便是要商议收复襄阳之计。”

    厅内顿时响起低低的议论声。襄阳城高池深,蒙古人经营多年,城中粮草充足,兵力雄厚,想要收复谈何容易。

    孟珙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继续道:“蒙古军虽势大,却也有破绽。其主将忒木台好大喜功,且麾下各部多有掣肘。我意行一计,引蛇出洞。”

    他看向身旁的长子孟之经:“之经,你先带五百轻骑,前往襄阳外围刺探虚实,若能摸清城中布防最好,切记不可恋战。”

    孟之经抱拳领命:“是,父亲。”

    三日后,孟之经回报,蒙古军防备森严,数次试图靠近城墙都被箭雨逼退,只抓获一名落单的蒙古斥侯,审得城中约有三万守军,由忒木台亲自坐镇。

    “看来忒木台十分谨慎。”孟珙捻须沉吟,“既是如此,便由我亲自引他出来。”

    他转向孟之继:“之继,你率领新忠顺军十万,悄悄移师汉江平原,隐蔽待命。切记,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孟之继肃然领命:“义父放心,孩儿定不辱使命。”

    “好。”孟珙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三日之后,我亲率五万京湖旧部,佯攻襄阳。届时我会故意示弱,诈败而退,引忒木台出城追击。你只需在汉江平原设伏,待蒙军深入,便截断其退路,与我前后夹击。”

    众将领命而去,各自筹备。孟之继回到军营,即刻点齐十万新忠顺军,趁着夜色拔营起寨,沿着汉江支流悄然东进。大军昼伏夜出,避开沿途的蒙古哨卡,十日后抵达汉江平原腹地,在一片密林深处扎下营寨,营帐连绵数十里,却被茂密的林木遮掩,从外面看与寻常荒野无异。

    三日后,孟珙亲率一万大军,兵临襄阳城下。

    “宋军来了!”襄阳城头的蒙古兵发现动静,立刻敲响了警钟。忒木台闻讯登上城楼,见城下宋军阵列虽整,却多是老弱,旗帜也稀稀拉拉,不禁冷笑:“孟珙这是病糊涂了?就凭这点兵力,也敢来攻襄阳?”

    他身边的副将劝道:“将军,宋军向来狡诈,恐有埋伏。”

    “埋伏?”忒木台不屑地撇撇嘴,“我看他是明知守不住京湖,临死前想挣扎一番罢了。传令下去,开城迎战,本将军要活捉孟珙!”

    城门大开,两万蒙古骑兵呼啸而出。孟珙见状,佯装惊慌,下令撤军。宋军“溃不成军”,一路向东逃窜,丢盔弃甲,连粮草辎重都扔了满地,但是蒙古鞑子却是谨慎,竟然没有深追。

    暮春的雨,带着江南特有的湿冷,淅淅沥沥打在光州城头。孟珙身披蓑衣,立在箭楼之上,望着城外连绵的蒙古营帐,眉头拧成了疙瘩。帐中烛火如星,蔓延出数十里,将夜空映照得一片昏黄,那是数万名蒙古铁骑的威势,压得整个光州城都仿佛喘不过气来。

    “将军,城东的护城河已按您的吩咐拓宽了三尺,滚木礌石也备足了。”副将敖伟一身铁甲,雨水顺着甲叶缝隙滑落,在肩头积成小小的水洼。他刚巡查完防务,嗓音里带着几分沙哑,“只是……真要弃城?”

    孟珙转过身,雨水打湿了他花白的胡须,却掩不住眼中的锐利:“不弃城,如何引襄阳的鞑子出来?游显那厮精明得很,若见光州、黄州固若金汤,定会按兵不动,死守襄阳。到那时,咱们困守孤城,粮草耗尽,才是真的万劫不复。”

    他抬手拍了拍这位陪同多年的副将的肩膀,甲胄相撞发出沉闷的响声:“这两城是诱饵,得让鞑子咬得心甘情愿。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幸好百姓早已疏散,粮草物资也运去了黄州后方的密仓,这两座城,空了。”

    副将敖伟默然点头。半月前,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