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雷君的成功秘诀(2 / 3)
站着陈天和他一手打造的“橙天系”,换作其他互联网公司,此刻根本别想从银行贷到一美元。
股权质押贷款无疑是一场豪赌。
一旦e发生贷款逾期,所质押的股份就将落入银行手中,他们有权进行随意处置转让。
真到了那一步,就算陈天最终还清了贷款,e可能早已易主。
对普通创业者而言,这种贷款方式风险极高,一招不慎,就可能公司、股权两空。
但陈天却认为,这恰恰是当前最适合他的融资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他个人预见能力的优势。
在别人眼中这是押上公司命运的冒险,对他而言,却是一场无风险的“借鸡生蛋”操作。
至于贷款需支付的高额利息?
与过早让e融资带来的损失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此前没有想到这一层,主要还是因为陈天的思维一直局限在国内融资渠道,忽略了美国高度发达的银行体系。
何况,e与苹果合并重组之后,也算半个美国企业了嘛,从老美银行里撸点款子完全合情合理。
但他也清楚,这笔贷款必须尽快偿还。
一旦合并后的“苹果”迅速崛起、势头强劲,大量股权仍质押在米国银行手中,很难保证这些人会不会眼红生变、横生枝节。
“我有了个初步的想法,说出来咱们一起探讨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遗漏。”陈天收回思绪,对雷君说道。
雷君笑着回应:“陈总看准的方向,肯定不会错。”
这倒不是他在刻意奉承。
听陈天的语气,雷君就知道老板心中已有了决断,所谓的“查漏补缺”不过是一句谦辞,当不得真。
“兼听则明嘛,”陈天笑了笑,继续说道:“我打算用e的股权在美国做质押贷款,用来支付收购苹果的款项。”
这话一出,雷君顿时语塞。
股权质押贷款的风险他再清楚不过,别说违约,哪怕是延迟还款,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他实在想不通,陈天为什么宁愿选择这条最危险的路,也不愿走更稳妥的融资途径。
难道银行的钱是钱,风投的钱就不是钱了吗?
雷君一度将其归结为陈天对股权那种近乎偏执的掌控欲。
可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橙天系和淘宝此前都进行过融资,怎么偏偏到了e,就不行了?
沉思片刻,他突然有些明白了。
一家企业的大股东不愿融资,通常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根本不缺钱,要么就是极度看重公司股权,不愿在估值低点时轻易出让。
e眼下明显需要资金,那就只可能是第二种情况。
再联系陈天旗下其他企业的融资历史,雷君得出了一个结论:在陈天心中,e的地位甚至比CC和淘宝更加重要。
想通这一点,雷君一时间不知该庆幸还是该忧虑。
庆幸的是,自己执掌的e在老板的战略布局中分量如此之重;
忧虑的却是,这份重视,竟让陈天甘愿押上股权、走出这样一步险棋。
雷君沉默片刻,感叹道:“虽然这个决定确实非常冒险,但我支持您。”
“不过具体找哪家美国银行合作,以及质押多少股份,都需要我们仔细斟酌。”
陈天表示同意:“我在美国没什么相熟的银行高管,可能得请IDG的熊小鸽帮忙牵个线。”
“找他牵线?”雷君不由轻笑一声:“我怕他反而要吐槽,说您缺钱居然不先找他融资,反而舍近求远去找美国的银行。”
“没办法,银行只要利息,他却要我股份,”陈天也笑了。
“我身边在海外有门路的朋友,目前也只有他了。”
“陈总是不是还漏了一个人?”雷君提醒道。
“谁?”
“橙天集团的美洲负责人,魏坤。”
陈天一拍额头:“真是忙糊涂了,这么重要的自己人居然没想起来!”
“其实在美国贷款也不一定非得靠熟人牵线,”雷君进一步提醒道:“只要银行认为这笔贷款风险可控、有利可图,他们自然会主动找上门来。”
这句话让陈天茅塞顿开。
他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仍在用国内的那套思维看待问题。
中美在商业文化上确有明显差异:国内更注重人情与关系,而西方虽然也讲人脉,但本质上更看重实际利益。
在美国,哪怕你是总统,如果不能为民众带来利益,也得不到尊重,当面骂你都是轻的,一个搞不好请你吃花生米儿。
反之,只要你能给别人带来足够的利益,即便是个露宿街头的流浪汉,也一堆人追着接近讨好你。
“照这么说,我们只需放出消息,说e打算质押股权贷款二十四亿美元,然后坐在家里等银行上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