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 小花泪(23)(2 / 2)

加入书签

用午休时间给张母送饭,下午上完课又扎进医院,帮着擦身、按摩、陪她说话,常常忙到深夜才能回家改作业。

明远心疼她,让她多歇歇,自己多跑几趟。小花却摇头:“你当校长事情多,学校离不开你。娘最疼我,我照顾她,她心里舒坦。”

张母看着小花眼下的乌青,心里不落忍:“你别总往这儿跑,学校的娃们要紧。我这老胳膊老腿的,恢复得慢,别耽误了你的工作。”

“娘,您就安心养着。”小花给她削着苹果,“我把课调到了上午,下午有时间陪您。再说同事们都帮我盯着呢,误不了事。”

她给张母读报纸,讲学校的趣事,说珍珍这次月考又考了第一,把老太太逗得直笑。有次说到明远小时候偷摘邻居家的枣被追着打的事,张母笑得直咳嗽,小花赶紧给她顺气,俩人笑作一团,病房里的压抑消散了不少。

小伙子的父母来过几次,提着水果和营养品,一个劲地道歉,说要承担所有医药费。小花想起张母的话,摆了摆手:“医药费我们自己能承担,孩子也不是故意的,以后骑车慢着点就行。”

明远也说:“谁家都有难处,这事过去了,别往心里去。”

小伙子红着眼眶给张母鞠了个躬:“奶奶,对不起,等您好了,我天天来给您捶腿。”

张母笑着说:“好孩子,知道错了就中,以后走路骑车都得留神,安全第一。”

住院的日子漫长又琐碎,小花却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条。她在病房的床头柜上放了盆绿萝,给苍白的房间添了点生气;把张母常用的针线筐带来,她躺着没事时,还能给珍珍缝几针鞋垫;明远则每天晚上来替换她,给她带碗热汤,看着她喝完才放心。

惠娥和曹二蛋也常来,惠娥给张母带自己蒸的鸡蛋羹,曹二蛋帮着检查伤口恢复情况,给她捏捏胳膊腿,说这样恢复得快。

“你娘真是好福气,摊上你这么个儿媳。”惠娥私下里跟小花说,“比亲闺女还贴心。”

小花笑了:“娘待我比亲闺女还亲,我该做的。”

一个月后,张母终于能拄着拐杖下地了。出院那天,阳光格外好,小花和明远一左一右扶着她,珍珍拎着她的针线筐,一家人慢慢往家走。张母的脚步还有点蹒跚,却走得很稳,嘴角一直挂着笑。

回到家,小花把炕铺得厚厚的,铺了新换的褥子,明远则在屋里放了把藤椅,让张母能坐着晒晒太阳。张母看着忙前忙后的俩孩子,眼里的泪落下来,滴在衣襟上,却是甜的。

休养了半年,张母的腿总算能正常走路了,只是不能再干重活,上下炕也得慢慢挪。但她还是闲不住,每天坐在藤椅上择菜、缝补,指挥着小花和明远干这干那,说“我这老骨头还能发挥余热”。

明远怕她累着,雇了个村里的婶子来帮忙做饭,张母却总说人家做的不如自己合口,非得亲自指点,最后往往是她坐在旁边说,婶子在灶房忙,俩人配合得倒也默契。

秋收时节,村里的玉米熟了,金灿灿的棒子堆成了山。张母坐在院门口,看着明远和小花在地里忙,珍珍在旁边捡玉米须子玩,忽然叹了口气:“人啊,就像这玉米,刚长出来时水灵,结了棒子就慢慢老了,不中用了。”

小花听见了,走过来蹲在她面前,笑着说:“娘,您可不是老玉米,您是咱家的定盘星,有您在,我们心里才踏实。”

明远也走过来说:“就是,您还得看着珍珍考大学,看着重孙子出生呢。”

张母被逗笑了,拍了拍小花的手:“就你们嘴甜。”

夕阳把一家人的影子拉得很长,玉米地的清香混着灶房飘来的饭香,在黄土坡上漫开。小花看着婆婆眼角的笑纹,看着丈夫宽厚的肩膀,看着女儿蹦蹦跳跳的身影,忽然觉得,这十年的时光,就像酿在坛子里的酒,初尝时带着点涩,慢慢品,却甘醇得让人舍不得放下。

她想起刚嫁过来时,明远给她的枣木梳;想起珍珍出生那天,婆婆熬的小米粥;想起公公病重时,一家人守在病床前的夜晚;想起这次婆婆骨折,病房里的欢声笑语……这些细碎的片段,像珠子一样串起了岁月,闪着温润的光。

明远走过来,递给她一块毛巾:“擦擦汗。”

小花接过毛巾,擦了擦额头,抬头看见他眼里的笑,和十年前在麦场里看见的一模一样,干净又温暖。

“回家吃饭吧,娘该等急了。”她说。

“嗯。”明远牵着她的手,往家走去。

远处的窑洞升起了炊烟,像一根长长的线,一头系着柴米油盐的琐碎,一头系着岁月静好的安稳。小花知道,日子还会有风雨,岁月还会添新痕,但只要一家人手牵着手,再难的路,也能走得稳稳当当,再苦的日子,也能嚼出甜来。

就像这黄土坡上的庄稼,春种秋收,周而复始,平凡,却也动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