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大纲一(3 / 4)
风酥”受热均匀,避免出现“一边焦、一边生”的情况。有一次,烤箱的温度传感器出了故障,温度悄悄升到了180c,刚烤了15分钟,“槐风酥”的表面就开始发焦。负责烘烤的李师傅发现后,立刻关掉烤箱,把已经烤了一半的“槐风酥”全部取出来,虽然这些“槐风酥”只是表面有点焦,里面还能吃,但李师傅还是把它们全部清理掉了。车间主任过来问:“这些扔了太可惜了,要不低价处理?”李师傅却坚定地说:“‘槐风酥’的标准是外酥里嫩、不焦不糊,这些不符合标准,就算低价处理,也会让消费者觉得‘槐香’的产品不讲究,不能卖。”后来,李师傅还主动提出,每天上班前都要检查烤箱的温度传感器,确保设备正常,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在“槐香”,像老周、王阿姨、李师傅这样坚守匠心的员工还有很多,他们或许没有太高的学历,却有着对品质的执着,用“慢功夫”守护着“槐香”的招牌。鱼灼音常说:“机器能提高效率,但代替不了手工的温度和匠心,‘槐香’的产品,卖的不仅是味道,更是老匠人几十年的坚守,这份坚守,不能丢。”
“槐香”的匠心,还体现在“手工技艺的传承”上。这些年,随着老匠人慢慢老去,手工制茶、制糕的技艺面临“断代”的风险,鱼灼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常说:“技艺是‘槐香’的根,要是根断了,‘槐香’就没了灵魂,必须把技艺传下去。”为了传承手工技艺,“槐香”专门制定了“匠人传承计划”,从“选徒、教徒、留徒”三个方面入手,让老匠人的技艺能“代代传”。
在“选徒”上,“槐香”不看学历、不看经验,只看“态度”——是否愿意沉下心来学,是否能坚守品质。每年,“槐香”都会从各个加工车间挑选20-30名年轻员工,作为老匠人的“徒弟”,先让他们跟着老匠人学习基础工序,观察他们的态度和耐心,3个月后再筛选,留下真正愿意学、能坚持的员工,正式拜师学艺。28岁的小林,以前在外地工厂打工,后来来到“槐香”临沂加工车间,负责槐花筛选工作。小林做事认真,筛选槐花时从不敷衍,哪怕是很小的杂质,也会仔细挑出来,老周看在眼里,觉得这个年轻人“靠谱”,就把他选为自己的徒弟,教他手工制茶技艺。刚开始学炒茶时,小林的手经常被铁锅烫伤,炒出来的槐花要么焦了,要么没杀透,有好几次他都想放弃:“太难了,不如机器炒着简单。”老周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带着他去看自己手上的老茧,跟他讲自己学炒茶的经历:“我学炒茶时,比你还难,手被烫得连筷子都拿不住,也想过放弃,但一想到这手艺要是没人传,就没了,就咬牙坚持下来了。你年轻,学得快,只要肯沉下心,肯定能学会。”从那以后,小林再也没提过放弃,每天提前1小时到车间,帮老周准备工具、预热铁锅,下班后还会留在车间,对着老周炒茶的视频反复琢磨,慢慢的,他的炒茶技艺越来越熟练,现在已经能独立炒出合格的“听槐雪”槐花茶了。
在“教徒”上,老匠人采用“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方式,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老周教小林炒茶时,从“摸锅温、控火候”到“揉捻力度、提香时间”,每一个细节都亲自示范,还会把自己总结的“炒茶口诀”教给小林:“杀青要快匀透,揉捻要轻慢柔,炒干看手感,提香闻气味”;王阿姨教徒弟拌槐花馅时,会让徒弟先看着自己拌,再让徒弟亲手操作,自己在旁边看着,哪怕是搅拌的方向错了、力度轻了,都会及时纠正,还会把“拌馅的手感”教给徒弟:“搅到馅料不粘勺、能成团,就差不多了”。为了让徒弟更好地掌握技艺,“槐香”还专门设立了“技艺考核制度”,每月考核一次,考核内容包括工序熟练度、产品品质,考核合格的徒弟才能继续学习下一个工序,考核不合格的,就由老匠人再针对性辅导,直到合格为止。
在“留徒”上,“槐香”不仅提高了传承人的薪资待遇,还为他们提供“成长通道”——只要徒弟能独立完成手工工序,成为“合格匠人”,就能享受比普通员工高30%的薪资;要是能成为“骨干匠人”,还能参与产品研发,享受企业分红;要是能成为“传承匠人”,就会被聘为“槐香技艺顾问”,享受终身职业保障。除此之外,“槐香”还会为传承人举办“拜师仪式”,邀请企业员工、农户代表参加,让传承人感受到“技艺传承的荣誉感”。去年,小林正式成为老周的“合格徒弟”,企业为他们举办了简单而隆重的拜师仪式,小林给老周敬茶、鞠躬,老周把自己用了30多年的炒茶帚送给小林:“这把炒茶帚陪我炒了几万锅槐花,现在送给你,希望你能守住这门手艺,把‘听槐雪’的香味传下去。”小林接过炒茶帚,眼里满是坚定:“师傅,您放心,我一定好好学、好好做,不辜负您的期望。”
目前,“槐香”已经培养了40多名手工技艺传承人,其中12人成为“骨干匠人”,3人成为“传承匠人”
随着“槐香”的手工技艺传承取得初步成效,市场上却出现了一些打着“槐香”旗号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些假货不仅品质差,还严重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