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大纲一(2 / 4)

加入书签

带着苦涩。小张喝完后,红着脸说:“鱼总,我错了,我只想着省时间,没考虑到品质,以后再也不耍这种小聪明了,一定按工序来。”从那以后,小张不仅严格遵守晾晒标准,还主动向老员工请教工序细节,后来还成了车间的“品质标兵”。鱼灼音常跟车间员工说:“每一道工序都是品质的‘防线’,少走一步、走偏一步,都会砸了‘槐香’的招牌,我们要把每一道工序都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才能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

进入制茶环节,“槐香”更是把“慢功夫”做到了极致,尤其是手工炒制“听槐雪”槐花茶,整个过程全靠老匠人手工操作,没有固定的机器参数,全凭经验把控火候,每一锅只能炒500克槐花,从入锅到出锅,要历经“杀青、揉捻、炒干、提香”4个步骤,整整需要2.5小时,而且全程不能离开人,必须时刻观察槐花的颜色、状态,及时调整翻炒的力度和火候。

65岁的老周,是“槐香”手工制茶的传承人,做这行已经38年,炒出来的“听槐雪”槐花茶,形若初绽的槐蕊,色呈淡绿,冲泡后香气浓郁,是“槐香”的“招牌手艺”。老周常说:“炒槐花就像照顾孩子,要知冷知热,火候大了会焦,火候小了会生,揉捻轻了出不了香,揉捻重了会碎,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时间磨、靠经验攒。”

杀青是制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目的是通过高温破坏槐花中的酶活性,防止槐花氧化变色。老周炒杀青时,会先把铁锅烧到180c左右,用手摸一下锅沿,能感觉到灼热但不烫手,这时候再把晾晒好的槐花倒入锅中,用木制的炒茶帚快速翻炒。“杀青要快、匀、透,不能让槐花在锅里停留太久,不然底部的会焦,顶部的没杀透。”老周一边说,一边快速翻炒,手臂上下挥动,汗水很快就浸湿了他的粗布衣服。刚开始学炒茶时,老周的手被铁锅烫出了无数个水泡,水泡破了又结茧,现在他的手掌布满了厚厚的老茧,却能精准地感知锅温和槐花的状态,“手一摸、眼一看,就知道槐花有没有杀透”。

杀青后的槐花,要立刻倒入竹匾中晾凉,待温度降到室温后,再进入揉捻环节。揉捻时,老周会把槐花放在竹制的揉捻台上,双手呈弧形,轻轻按压槐花,顺时针慢慢揉捻,让槐花的细胞壁破裂,析出汁液,这样冲泡时香气才能更好地释放出来。揉捻的力度要恰到好处,太轻了汁液析不出来,太重了会把槐花揉碎,影响品相。老周揉捻时,动作缓慢而均匀,每揉5分钟就停下来,把槐花摊开整理一下,再继续揉捻,整个揉捻过程要持续40分钟,直到槐花捏起来能成团,松开手又能轻轻散开,才算合格。

揉捻后的槐花,要再次入锅炒干,这一步的火候要比杀青时低很多,保持在80c左右,翻炒的速度也要放慢,防止槐花炒焦。老周会用炒茶帚轻轻翻动槐花,让槐花中的水分慢慢蒸发,每隔10分钟就用手抓一把槐花,感受含水量的变化,“抓起来不粘手,松开手能轻轻散落,含水量就差不多了”。炒干后的槐花,还要进行最后的“提香”,这是“听槐雪”槐花茶香气浓郁的关键。提香时,火候要降到50c,老周会把槐花在锅中慢慢翻炒,让槐花中的香气慢慢聚拢、释放,这个过程要持续30分钟,直到整个车间都弥漫着淡淡的槐香,才算完成。

每炒完一锅“听槐雪”,老周都会先冲泡一杯,仔细品尝香气和口感,要是觉得香气不够浓郁,就会总结经验,调整下一锅的提香时间;要是觉得品相不够好,就会反思揉捻的力度。38年来,老周炒过的槐花超过10万斤,却从来没有“敷衍”过一锅,哪怕是加班到深夜,也会严格按照步骤来。有一次,订单量突然增加,车间主任跟老周说:“要不这几锅提香时间缩短10分钟,能多炒两锅,不然赶不上交货期。”老周却摇了摇头:“交货期能跟客户商量,但提香时间不能少,少了10分钟,香气就差了一大截,这是砸‘听槐雪’的招牌,我不能干。”最后,老周带着两名徒弟,连续加班3天,每天只睡4个小时,硬是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按时完成了订单。

不仅是制茶,“槐香”的槐花糕点制作,同样坚守“慢功夫”。就拿招牌产品“槐风酥”来说,从和面、拌馅到烘烤,整个过程要历经8个步骤,耗时3小时,而且很多步骤必须手工完成,不能用机器替代。比如拌“槐花馅”时,要选用自然晾晒的槐花,搭配农家散养的土鸡蛋、麦芽糖,按照“槐花50%、鸡蛋30%、麦芽糖20%”的比例,用木勺慢慢搅拌,不能用机器搅拌,“机器搅拌太快,会把槐花搅碎,还会让馅料的口感变粗糙,手工搅拌虽然慢,但能让食材慢慢融合,口感更细腻”。负责拌馅的王阿姨,在“槐香”做了15年,拌出来的槐花馅,槐香浓郁、口感绵密,是“槐风酥”的“灵魂”。王阿姨说:“拌馅要顺着一个方向搅,每分钟搅30圈,不能快也不能慢,快了会起筋,慢了食材融不到一起,这都是这么多年练出来的‘手感’。”

烘烤“槐风酥”时,温度要严格控制在160c,烘烤时间25分钟,而且每隔5分钟就要打开烤箱,把烤盘转一圈,让“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