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大纲102(3 / 4)

加入书签

蕊,凝香入肌来”的想象。这些富有文化气息的名字,不仅让产品更有辨识度,还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能感受到槐花文化的雅致。

在包装设计上,“槐香”更是把槐花文化“藏”进细节里。手工槐花茶的包装采用复古的棉麻布袋,上面印着手绘的槐花图案,还绣着“匠心守味”四个字,布袋内侧印着白居易的“槐花满院气”诗句;槐花糕点的包装盒采用传统的“天地盖”样式,盒身用烫金工艺勾勒出槐树林的轮廓,打开盒子后,里面的糕点垫纸上印着关于槐花的民间传说;就连“槐花速溶茶粉”的小包装,也做成了槐花的形状,上面印着简洁的书法字体“槐香”,既时尚又不失传统韵味。有消费者说:“买‘槐香’的产品,不仅是买吃的、用的,更像买了一件小艺术品,看着就舒服。”

除了产品和包装,“槐香”还把槐花文化融入到企业的“空间场景”中。在“槐香”的总部,专门打造了“槐香文化馆”,馆内分为“槐花历史区”“技艺传承区”“民俗体验区”三个部分。“槐花历史区”里,陈列着从各地收集的老农具、老茶器,墙上挂着关于槐花的诗词拓片、历史图片,还有动态展示屏,播放槐花文化的发展历程;“技艺传承区”里,还原了老匠人手工制茶的场景,消费者可以近距离观看老匠人炒花、揉花的过程,还能在老匠人的指导下,亲手体验制茶的步骤;“民俗体验区”里,设置了槐花美食制作台、槐花剪纸工作台,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就会组织消费者体验制作槐花糕、剪槐花图案,还会邀请民俗艺人现场表演“槐花评书”,讲述槐花的民间传说。

去年春天,“槐香文化馆”举办了“首届槐花文化节”,吸引了近万名消费者前来参与。活动当天,文化馆外的槐花园里,满树槐花盛开,消费者可以免费采摘新鲜槐花;文化馆内,老匠人现场展示手工制茶技艺,民俗艺人表演槐花剪纸、槐花刺绣,还有诗词爱好者朗诵关于槐花的诗句;活动最后,鱼灼音还亲自给消费者讲述“槐香”与槐花文化的故事,分享自己坚守“匠心”“初心”的经历。来自上海的消费者陈女士,带着孩子参加了文化节,她笑着说:“以前只知道槐花能吃,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文化故事,孩子今天不仅体验了制茶,还学会了剪槐花图案,收获特别大,以后会经常来。”据统计,“槐香文化馆”开馆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成为当地有名的“文化打卡地”,不仅传播了槐花文化,还带动了产品销售。

在打造线下文化场景的同时,“槐香”还借助线上平台,让槐花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团队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槐香文化”账号,定期发布关于槐花文化的内容:有“槐花诗词解读”视频,由文化老师讲解关于槐花的诗词,搭配槐花园的实景画面;有“槐花民俗故事”短视频,用动画的形式,讲述槐花的民间传说;还有“槐香匠心”系列视频,记录老匠人手工制茶的过程,展现“匠心”背后的坚持。其中,一条记录老周手工炒花的视频,画面里,老周穿着传统的粗布衣服,在铁锅里慢慢翻炒槐花,旁白配上“三十年炒一锅花,守的是技艺,传的是匠心”,视频发布后,播放量超过500万,点赞量超过30万,很多网友在评论里说:“原来手工制茶这么讲究,这才是真正的匠心,为老匠人点赞!”

团队还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出“槐香文化专栏”,每周发布一篇关于槐花文化的文章,比如《古人是怎么吃槐花的?》《各地槐花民俗大盘点》《“槐香”的匠心,藏在这些细节里》等,文章不仅有详实的内容,还搭配精美的图片,深受读者喜爱,专栏累计阅读量超过200万。此外,“槐香”还与知名文化博主合作,邀请他们到槐花园、文化馆体验,拍摄文化主题视频,通过博主的影响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槐花文化。26岁的文化博主“小苏”,去年到“槐香”的河北种植基地体验后,拍摄了一条“跟着‘槐香’寻槐花文化”的视频,视频里,她跟着农户一起采摘槐花,跟着老匠人学习制茶,还体验了“祭槐仪式”,视频发布后,带动“槐香”的线上店铺销量增长了40%,不少网友留言说:“被槐花文化圈粉了,想买‘槐香’的产品,感受一下这份文化香。”

如果说国内的文化深耕是“扎根基”,那么推动槐花文化“出海”,就是让“槐香”成为东方文化的“国际名片”。这些年,随着“槐香”的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鱼灼音意识到,“产品出海不是终点,文化出海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国外消费者了解槐花文化,了解“槐香”的“匠心”“初心”,才能让“槐香”真正走进国外市场,让东方文化被更多人认可。

为了推动文化出海,“槐香”做了很多“接地气”的尝试。在产品出口时,“槐香”会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调整产品的文化呈现方式:出口到日本的槐花茶,包装上除了印着槐花图案,还会附上一段简短的“槐花与东方雅致生活”的介绍,因为日本消费者喜欢“雅致文化”;出口到美国、欧洲的槐花糕点,会在包装上印着槐花的生长过程、手工制作的步骤,还会搭配英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