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大纲102(2 / 4)
为他们成立了“残疾人互助小组”,鼓励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让他们在工作中感受到家的温暖。
“槐香”的责任,更体现在“应急帮扶”的担当里。2023年夏天,河南新乡部分槐花产区遭遇暴雨,大片槐树林被淹,农户的房屋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不少农户面临“无收可获、无家可归”的困境。鱼灼音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召开紧急会议,成立“应急帮扶小组”,亲自带队前往灾区。到达灾区后,帮扶小组先帮农户转移物资、修缮房屋,还送去了帐篷、棉被、饮用水、方便面等应急物资;针对被淹的槐树林,企业邀请农业专家现场指导,免费为农户提供排水设备和救灾农药,帮农户抢救槐树苗;考虑到农户当年可能没有收入,企业还提前与农户签订了来年的收购协议,承诺“不管市场价格如何,都按高于往年10%的价格收购槐花”,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在灾区帮扶的半个月里,72岁的鱼灼音每天都和工作人员一起,凌晨就起床查看槐树林的排水情况,中午在田间地头吃盒饭,晚上还要和专家、农户商量救灾方案,经常忙到深夜。有一次,他在查看槐树林时,不小心踩在泥泞的路上滑倒,膝盖擦破了皮,工作人员劝他休息几天,他却摆摆手说:“农户们的槐树还没救过来,我哪能休息?这点小伤不算啥。”在“槐香”的帮扶下,灾区80%以上的槐树苗都被抢救过来,农户的房屋也基本修缮完毕,没有一户农户因暴雨陷入生活绝境。当地农户老杨说:“暴雨来的时候,我以为今年的收成就完了,甚至连住的地方都没了,没想到‘槐香’这么快就来帮我们,鱼老爷子这么大年纪还跟着忙活,这份情我们记一辈子。”
除了灾区帮扶,在疫情期间,“槐香”也主动扛起责任。2022年疫情严重时,不少地区物资短缺,企业不仅暂停了部分产品的生产,将车间改成“应急物资打包点”,组织员工加班加点打包槐花茶、槐花糕点等物资,免费捐赠给社区、医院和隔离点;还利用自身的物流渠道,帮产区农户运送生活物资,解决农户“买不到菜、用不上日用品”的难题。当时,企业的物流司机老王连续一个月没回家,每天穿梭在各个产区和社区之间,运送物资。有人问他:“这么危险,你不怕吗?”老王说:“鱼总说,企业在关键时候就得站出来,我是‘槐香’的人,就得跟着企业一起扛,能帮上大家就值了。”那段时间,“槐香”累计捐赠物资价值超过800万元,帮助10多个社区、5家医院解决了物资短缺问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企业的担当。
鱼灼音常说:“做企业就像种槐树,不仅要自己长得壮,还要为身边的人遮风挡雨。”这些年,“槐香”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行动,把责任扛在肩上,把温暖送到心里,不仅赢得了农户、消费者的信任,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先后被评为“乡村振兴示范企业”“社会责任标杆企业”“公益爱心企业”。面对这些荣誉,鱼灼音没有骄傲,他说:“这些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槐香’所有员工的,也是给信任我们的人的。责任没有终点,以后‘槐香’还会继续做下去,帮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文化深耕:让“槐香”成为东方文化的“传递者”
如果说绿色发展、产业链共荣是“槐香”的硬实力,传承创新、责任担当是“槐香”的软实力,那么“文化深耕”就是“槐香”的灵魂所在。在鱼灼音看来,“槐香”不仅是一个做槐花产品的企业,更是一个传递东方文化的载体——槐花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吉祥”“思念”“坚守”的寓意,而“槐香”坚守的“匠心”“初心”,更是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一脉相承。这些年,鱼灼音带领“槐香”深耕槐花文化,从挖掘文化内涵到打造文化场景,再到推动文化输出,让“槐香”不仅有“花香”,更有“文化香”,成为东方文化的“传递者”。
“槐香”的文化深耕,首先从“挖掘槐花文化内涵”开始。为了摸清槐花文化的“来龙去脉”,鱼灼音专门成立了“槐花文化研究小组”,邀请民俗专家、历史学者、文化设计师加入,走访全国10多个槐花文化发源地,收集关于槐花的诗词、传说、民俗故事,整理成《槐花文化图谱》。在研究过程中,小组发现,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就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的诗句,这里的“卷耳”就包含了槐花的雏形;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下“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描绘了槐花满院的雅致场景;在河北邢台、山东临沂等地,还保留着“槐花节”“祭槐仪式”等传统民俗,每年槐花盛开时,农户们会采摘新鲜槐花,制作美食,还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研究小组把这些文化素材融入到企业发展中,让“槐香”的每一个产品、每一个场景都充满文化韵味。在产品命名上,不再用简单的“槐花A款”“槐花b款”,而是结合诗词意境取名:把手工炒制的特级槐花茶取名“听槐雪”,取自“槐花似雪落,听香入茶来”的意境;把槐花糕点取名“槐风酥”,呼应“清风拂槐影,酥香满舌尖”的感受;把槐花护肤系列取名“槐露凝”,源自“晨露沾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