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大纲100(2 / 4)
毕业的年轻人,带着检测仪器、种植手册,常年扎根基地。在河南洛阳的基地,服务队员小王每天的工作就是穿梭在槐树林里,帮农户检测土壤肥力、指导病虫害防治。有一次,农户张大叔的槐树出现了叶片发黄的情况,急得团团转,小王赶来后,用便携式检测仪一测,发现是土壤缺钾,当即指导张大叔施用企业研发的“槐花渣有机肥”,还留下了联系方式,每天上门查看。半个月后,槐树叶片重新变绿,张大叔握着小王的手说:“以前种槐树靠‘老经验’,遇到问题只能等死;现在有你们在,就像有了‘定心丸’。”
为了提升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企业还牵头成立了“槐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的种植户组织起来,统一规划种植品种、统一标准管理、统一集中收购。合作社不仅解决了农户“单打独斗”的难题,还能整合资源,开展规模化种植。在山东临沂的合作社,200多户农户抱团发展,企业帮合作社引进了“无人机播种”“智能灌溉系统”,种植效率提升了50%,每亩成本降低了200多元。合作社社长老陈说:“以前各家种各家的,品种杂、质量不一,收购价上不去;现在统一管理,槐花质量达标了,收购价高了,大家的收入也翻了番。去年年底,合作社还分了红,最多的一户分了3万多!”
在流通端,企业对经销商推行“共生式合作”模式。针对疫情后不少经销商资金紧张、客源减少的问题,企业推出了“三免三补”政策:免首批进货保证金、免品牌授权费、免营销培训费用;补物流运费、补终端装修费、补线上推广费。在浙江杭州,经销商刘姐做“槐香”产品已经10年了,风暴期间,她的线下门店客流量骤降,库存积压,几乎要关门。企业了解情况后,不仅帮她减免了3万元的授权费,还帮她搭建了线上门店,安排直播团队教她做直播带货。如今,刘姐的线上销售额已经超过了线下,还发展了20多个“社区团长”,生意比以前更红火。“以前觉得经销商就是‘卖货的’,和企业是‘买卖关系’;现在才知道,我们是‘一家人’,企业帮我们渡过难关,我们也愿意跟着企业好好干。”刘姐说,今年她还介绍了3个朋友加入“槐香”经销商团队,一起做槐花生意。
对于海外经销商,企业更是倾注了更多心血。考虑到海外市场的文化差异和消费习惯,企业为每个区域的经销商配备了“专属服务小组”,提供“定制化支持”——从产品配方调整、包装设计,到当地市场调研、营销方案制定,全程跟进。在中东市场,经销商阿卜杜拉最初代理槐花茶时,因为不了解当地消费者的口味,销量不佳。企业的服务小组赶来后,和阿卜杜拉一起走访当地超市、茶馆,发现当地人喜欢甜口的饮品,还注重“养生功效”,当即调整配方,在槐花茶中加入椰枣、蜂蜜等本土食材,推出“中东限定款”,还在包装上用阿拉伯语标注了“润肺、安神”的功效。同时,服务小组还帮阿卜杜拉对接当地的养生博主,开展“槐花茶养生讲座”,组织“试喝活动”。不到一个月,“中东限定款”槐花茶就走进了当地20多家大型超市,销量翻了5倍。阿卜杜拉特意给鱼灼音寄来一封感谢信,信里说:“‘槐香’不仅给了我好产品,还帮我打开了市场,让我在当地的生意有了起色。我要把‘槐香’的产品带给更多中东朋友,也把‘中国槐花文化’传出去。”
除了种植户和经销商,企业还把帮扶的手伸向了产业链上的“弱势群体”。在甘肃定西,当地是贫困地区,不少农户因缺乏技术、没有资金,种不了经济作物,只能靠种玉米、土豆勉强糊口。企业了解情况后,在这里建立了“槐花种植扶贫基地”,不仅免费提供槐树苗、技术培训,还为贫困农户提供“小额创业贷款”,承诺“槐花开了,企业上门收购,绝不拖欠货款”。农户马大姐以前靠种玉米,每年收入不足2万元,还得供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紧巴巴。加入基地后,她种了15亩槐树,企业帮她申请了3万元贷款,还派服务队员手把手教她种植。去年,她的槐花卖了6万多元,还拿到了2000元的“扶贫补贴”,两个孩子的学费、生活费终于有了着落。“以前总觉得日子没盼头,现在种着槐树,看着槐花年年开,心里的希望也跟着发芽了。”马大姐说,现在村里有20多户贫困农户加入了基地,大家一起种槐树、赚大钱,不少人还盖起了新房。
为了让产业链共荣更有“保障”,企业还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农业院校建立了“四方合作机制”:政府负责政策支持和基地规划,企业负责技术赋能和产品收购,金融机构负责提供低息贷款,农业院校负责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在河北邢台,四方合作打造了“槐花产业示范园”,园区里不仅有种植基地、加工车间,还有“技术研发中心”和“农民培训学校”。示范园建成后,带动了周边10个村的农户发展槐花种植,户均年收入增加3万多元,还解决了200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邢台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槐香’的产业链模式,既带动了产业发展,又助力了乡村振兴,是‘企业+政府+农户’共赢的好典范。”
有一次,鱼灼音到邢台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