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大纲65(2 / 4)
p>
“挖胶囊?”谢今禧正在调试飞行书包的除冰系统,闻言眼睛一亮,“我这就去叫昀庭!”她的书包去年添了新功能,能发射低频声波震落积雪,此刻正悬在院里,像只银灰色的大鸟。
谢昀庭带着他的“动物语翻译器”从后山回来,小狼崽灰灰跟在他脚边,尾巴摇得欢。“灰灰说,它闻到了地底下的香味。”谢昀庭举着仪器,屏幕上的波形像跳动的音符,“肯定是奶奶放的槐花糕,连土拨鼠都在议论,说这是‘会发光的食物’。”
鱼灼音和谢长晏踏着残雪进门时,院里已经围了不少人。孟沅推着胡新芳的轮椅站在槐树下,老太太正指挥林致远找铁锹:“轻点挖!别伤着树根!当年你爷爷说,这树的根比咱家的院墙还长。”
林致远拿着铁锹的手顿了顿,小心翼翼地拨开积雪。谢长琴蹲在旁边,用红绳在石板四周做标记:“记得当年埋的时候,昭蘅说要让树看着咱们的日子生根发芽。”
铁锹碰到木板时发出闷响,谢今禧立刻操控飞行书包降下探照灯。光柱里,一个落满雪的木盒渐渐显露,盒盖上的铜锁已经生了锈,却依旧牢牢锁着。“慢点搬!”谢长晏伸手扶住盒子,指尖触到冰凉的木头,忽然想起埋盒那天,胡新芳执意要放进去的槐花糕——不知道现在成了什么样。
打开盒子的瞬间,一阵淡淡的槐花香飘了出来。鱼灼音的《小院春秋》被油纸包着,字迹依旧清晰;谢长晏和鱼灼音的合照覆着层薄霜,照片里的海岛上,两人的笑容比阳光还亮;林致远做的首饰盒边角磨得光滑,“长情”二字却愈发深刻。
最让人惊喜的是那块槐花糕,虽然硬得像块石头,却依旧保持着完整的形状。谢念槐伸手想摸,被胡新芳拦住:“别碰,这是树给咱们留的念想。”老太太颤巍巍地拿起糕,对着阳光看,“你看这纹路,跟当年我蒸的一模一样。”
展览那天,时光胶囊成了最受欢迎的展品。讲解员指着那块槐花糕,对参观者说:“这家人把日子藏在树底下,让时光发酵成了甜的。”谢今禧的飞行书包在展厅上空盘旋,投影出老槐树的生长过程——从幼苗到参天,每一圈年轮里都藏着故事。
回家的路上,谢念槐趴在谢昭蘅背上问:“爷爷,咱们再埋个新的胶囊好不好?我想把我的画放进去。”谢昭蘅笑着点头:“好啊,等槐花开了,咱们就埋。”
第二章:槐花酿的岁月
开春后,老槐树抽出新枝时,谢昭蘅的生态农场迎来了第一批研学的孩子。谢念槐穿着小围裙,给孩子们演示如何用槐花做糕点:“这是太奶奶教我的秘方,要加三勺蜂蜜才够甜。”
谢昀庭带着孩子们在槐树下听动物“说话”。他的翻译器已经升级到第五代,不仅能识别语言,还能模拟动物的情绪。“你们听,这只麻雀在抱怨咱们太吵啦。”谢昀庭调大音量,喇叭里传出清脆的啾鸣,引得孩子们阵阵欢笑。
谢今禧的飞行书包成了孩子们的新宠。她特意设计了迷你版书包,让孩子们轮流体验飞行:“注意保持平衡!想象自己是朵槐花,被风吹着走!”孩子们的笑声惊起槐树上的鸟雀,像撒了把银珠子。
鱼灼音和谢长晏坐在石凳上,看着满院的热闹。鱼灼音翻着新画的《小院春秋续篇》,画里多了谢念槐和灰灰的影子。“你看这树,”她指着枝头新发的嫩芽,“去年的雪那么大,今年照样开花。”
谢长晏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今年的气象数据:“今年的花期会比往年早三天,我已经通知昭蘅准备收槐花了。”他忽然笑了,“还记得当年你教我算风速吗?现在我教昭蘅算花期,这叫代代相传。”
孟沅带着社区的老人来农场体检,她的健康监测系统连上了农场的生态数据:“您看这血压曲线,跟槐树的生长曲线多像,春天升,冬天降,都是自然规律。”老人们围着屏幕看,笑着说:“还是孟医生懂我们,连生病都跟树一个脾气。”
林致远和谢长琴在厨房忙碌,准备给孩子们做槐花饼。林致远的机床厂新研发了全自动揉面机,揉出来的面团又软又筋道。“你看这机器,比我当年手揉的还匀。”林致远给谢长琴递过擀面杖,眼里的温柔藏不住,“就像咱们俩,日子越磨越顺。”
傍晚的餐桌上,摆满了槐花做的吃食:槐花饼、槐花粥、槐花蜜……谢念槐捧着碗粥,忽然说:“太奶奶,书上说‘岁月如歌’,咱们的岁月是不是像槐花一样,香香的?”鱼灼音笑着点头:“是啊,还甜甜的。”
夜里,谢长晏在院里劈柴,鱼灼音坐在旁边看。月光透过槐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影。“你说,等咱们老了,这树会不会记得咱们?”鱼灼音忽然问。
谢长晏放下斧头,指着树干上的刻痕:“你看这些道道,早就把咱们记在心里了。就像这院子里的烟火气,早融进树汁里了,一辈辈传下去。”
喜欢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请大家收藏: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远处的护城河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