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大纲61(2 / 4)
,再在棚顶加个太阳能板,晚上也能供电,不用总接电线。”
谢昀庭从农场回来时,裤脚沾了不少泥,手里还攥着几根带芽的柳枝。“姐,我在河边捡的!你看这芽都冒出来了,咱们种在院子里吧,明年就能遮荫了。”他举着柳枝跑到谢昭蘅面前,眼里亮闪闪的。谢昭蘅刚洗了手,擦着手笑:“行啊,不过得选个向阳的地方,你去跟爸说说,让他帮忙挖坑。”
谢长晏正在给老槐树修剪枯枝,听见这话,放下剪刀:“我看就种在厨房窗边,以后做饭时推开窗就能看见绿的,心情都好。”说着就去工具房找铁锹,谢昀庭跟在后面,还不忘叮嘱:“坑要挖深点,根才能扎稳!”
二、后山的意外相逢
午后的阳光暖了不少,谢今禧想着后山的鹿群可能还缺草料,又装了两袋玉米秆往飞行书包上绑。“我去去就回,要是观测棚那边需要帮忙,给我发消息。”她跟谢昭蘅挥挥手,螺旋桨一转,就朝着后山的方向飞去。
刚到后山的坡地,就看见几只鹿正低头啃着枯草,领头的老鹿见她来,抬起头“呦呦”叫了两声。谢今禧刚把玉米秆放下,忽然听见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沙沙”声,她心里一紧,握紧了腰间的通讯器——这地方平时少有人来,别是遇到了野兽。
结果从树林里走出来的是个背着竹篓的老人,手里还拿着把挖野菜的小铲子。“小姑娘,你是山下谢家的吧?”老人走近了,声音带着点沙哑,“前几天暴雪,多亏你们家的预警,我那几棵果树才没被压断。”
谢今禧松了口气,笑着点头:“爷爷您是这附近的村民吗?这么冷的天,您怎么还上山挖野菜?”老人蹲下身,指着地上刚冒头的荠菜:“这荠菜耐寒,雪一化就长出来了,给孙子包包子吃。”他说着,从竹篓里拿出一把用草绳捆好的荠菜,“姑娘,你拿回去尝尝,刚挖的新鲜。”
谢今禧推辞不过,接了荠菜,又从飞行书包里拿出一袋饼干:“爷爷,这饼干您拿着,山上冷,垫垫肚子。”老人接过饼干,眼里满是感激,又絮絮叨叨地说:“你们家真是好人,前几年我家孙子生病,还是你爸帮忙联系的医生,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
两人正聊着,谢昀庭忽然骑着自行车赶来,车把上挂着个保温桶:“姐,妈让我给你送点热粥,怕你在山上饿……这位爷爷是?”谢今禧把老人的情况说了,谢昀庭赶紧把保温桶递过去:“爷爷,您也喝点粥,暖暖身子。”老人喝着热粥,眼眶都有点红:“你们家的孩子,跟你们一样心善。”
三、观测棚下的传承
等谢今禧和谢昀庭回到家,农场的观测棚已经搭起了框架。谢长晏正和工人一起拧螺丝,鱼灼音拿着传感器在调试,孟沅在旁边记录数据。“回来啦?快过来搭把手!”谢长晏朝他们喊,谢今禧把荠菜递给胡新芳,就跑去帮忙扶着钢管,谢昀庭则蹲在地上,帮孟沅整理数据表格。
“婶,您看这个数据对不对?”孟沅指着平板电脑上的数值,鱼灼音凑过去,仔细看了看:“没问题,不过得再测一次土壤温度,确保数据准确。”她说着,把传感器的探头插进土里,屏幕上很快跳出数字——5.2摄氏度,正好适合菜苗生长。
谢昭蘅从超市回来,手里拿着个厚厚的文件夹:“爸,妈,超市说想跟咱们长期合作,不仅要青菜,还要咱们种的草莓和樱桃,还愿意提前预付一部分定金。”她把文件夹递给谢长晏,里面是合作协议,“他们还说,要是咱们的观测点能共享气象数据,以后供货更稳定,还能给咱们提高收购价。”
谢长晏翻着协议,脸上露出笑容:“这是好事啊!咱们的观测点本来就是为了保障作物生长,能帮到超市,也能让咱们的农场更稳定。”鱼灼音也点头:“以后还能把数据共享给周边的村民,让他们也能根据气象情况种庄稼,大家一起增收。”
傍晚的时候,观测棚终于搭好了。棚顶的太阳能板在夕阳下泛着光,棚里的传感器整齐地挂在架子上,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谢家人围在观测棚前,看着这个亲手搭建的“守护者”,心里满是成就感。
胡新芳端着刚做好的槐花糕过来,分给大家:“尝尝,用去年的槐花蜜做的,甜得很。”谢今禧咬了一口,槐花的清香和蜜的甜在嘴里散开:“妈,您这手艺真好,比镇上卖的还好吃!”胡新芳笑着拍了拍她的手:“喜欢就多吃点,以后每年都给你们做。”
月光升起来的时候,老槐树上的银镯子又开始叮当作响。鱼灼音靠在谢长晏肩上,看着观测棚里亮着的灯,轻声说:“当年在海岛的时候,我从来没想过,咱们能有这么好的日子。”谢长晏握着她的手,语气温柔:“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以后会更好。”
谢今禧和谢昀庭在院子里放起了孔明灯,橘色的光缓缓升上夜空,映着他们的笑脸。孟沅拿着相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照片里,老槐树、观测棚、孔明灯,还有凑在一起说话的家人,都被月光裹上了一层暖纱。
第二天一早,谢长晏和鱼灼音就去了周边的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