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大纲59(3 / 4)
的沙沙响,像首唱不完的歌。有个孩子忽然指着树干上的刻痕喊:“老师,这树上的横线,像不像日历呀?”
白发老人笑了,眼里闪着泪光:“是呀,那是岁月写的诗,每一笔都藏着暖呢。”
傍晚时分,护城河的水映着晚霞,把金光撒进小院。年轻人把劈好的柴搬进灶房,灶台上摆着个竹篮,里面是刚蒸好的槐花糕,和太奶奶当年做的一个味道。小姑娘捧着画册坐在木棚下,指着《等》那页问:“爸爸,太奶奶最后找到太爷爷了吗?”
年轻人摸着她的头,看向两棵依偎的槐树:“你看这树,根在土里缠在一起,枝在天上搭着伴,他们呀,从来就没分开过。”
这时,院门外传来叮当声,是孙子的女朋友——如今已是鬓角染霜的老太太,正提着个竹篮回来,里面装着从画室带回来的颜料和孩子们的画。“你看这孩子画的,”她举起一幅画,上面是漫天槐花瓣里,两个老人的影子交叠着,像棵双生树,“跟当年长琴老师画的一模一样。”
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是在应和。银镯子在风里轻轻晃,把叮当声送向远处——送向护城河的波光里,送向画室的颜料盒里,送向每个飘着槐花香的清晨黄昏里。
原来有些承诺,真的能长成像树一样的模样,根扎在岁月里,叶茂在时光里,把柴米油盐的暖,一辈辈,酿成永不褪色的甜。而那本《小院春秋》,早就不止是本画册了,它是小院的年轮,是日子的诗行,是所有寻常日子里,藏着的最不寻常的长情。
槐花又开得满树白时,小院里来了位陌生的老者。他拄着拐杖,站在老槐树下仰头看了许久,银白的头发被风吹得轻颤,像落了层细碎的槐花。
“请问,这里是不是谢长琴老师的家?”老者声音发颤,手里捧着个褪色的布包。正在院里晒槐花干的年轻人迎上去,见他布包里露出来的,竟是本泛黄的画册——封面上“小院春秋”四个字,和太奶奶那本一模一样。
“这是我母亲的遗物,”老者翻开画册,第一页就是何宇修鸡笼的画,边角处有行钢笔字:“1983年夏,观谢老师画,念吾妻。”他抹了把泪,“我母亲当年总说,看了谢老师的画,才敢把日子过成诗。她临终前说,这画的根在这里,得送回来。”
年轻人把画册捧进屋里,放在太奶奶那本《小院春秋》旁边。两本画册的纸张都已发脆,却在翻开时同时飘出片干枯的槐花瓣,像两只久别重逢的蝶。
傍晚,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放学回来,见父亲正对着两本画册发呆。她凑过去看,忽然指着老者画册里的一幅画喊:“爸爸你看!这画里的竹篮,跟咱家灶台上那个一模一样!”画里是个竹篮,篮沿缺了道口,正是太爷爷何宇给太奶奶编的那个,如今正摆在灶台上装着针线。
年轻人忽然想起太奶奶说过的话:“好的画会自己走路,带着日子的暖,找到懂它的人。”他抬头望向窗外,老槐树的影子正和新槐树的影子交叠在地上,像本摊开的画册,每页都写满了长情。
夜里起了场小雨,落在老槐树叶上沙沙响。年轻人躺在床上,听见院里传来轻微的叮当声——是那对银镯子在风里摇晃,和远处护城河的水声、隔壁画室的画笔声、灶房里槐花糕的甜香,凑成了首温柔的曲子。
他忽然明白,太爷爷太奶奶从来就没离开过。他们藏在每片飘落的槐花瓣里,藏在每声银镯子的叮当里,藏在每个愿意把日子过成诗的人心里。就像这老槐树,根在土里,叶在风里,把寻常的暖,长成了不寻常的永恒。
雨停时,月光透过槐树叶落在两本画册上。年轻人仿佛看见,太爷爷正蹲在树下刻横线,太奶奶举着画夹站在旁边,槐花瓣落在他们发间,像岁月撒下的碎银。而远处,新的槐花正酝酿着花苞,等着在下个春天,把这故事,接着往下写。
数年后的一个春日,小院来了群特殊的访客——县里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说想给老槐树挂牌,列为“乡愁记忆点”。领头的年轻人捧着本厚厚的档案册,翻开泛黄的纸页,指着张老照片说:“这是1958年拍的,您看这院里的槐树,跟现在几乎一模一样。”
照片上的老槐树还没如今粗壮,树下站着两个年轻人,男的穿着军装,正给女的递什么东西,衣角沾着槐花瓣。小姑娘凑过去看,忽然拍手:“这是太爷爷太奶奶!”照片里的谢长琴梳着麻花辫,手里攥着支画笔,何宇手里的槐花糕还冒着热气,跟画册里画的分毫不差。
“当年县报报道过谢老师的画,”年轻人指着档案里的剪报,“说她用画笔留住了一代人的日子。”他忽然从包里拿出个红绸布包,打开竟是枚铜质奖章,“这是何爷爷当年抗洪抢险得的,一直存在档案馆,我们想着,该让它回家了。”
喜欢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请大家收藏:七零军嫂,挺着孕肚搞科研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奖章的边角磨得发亮,背面刻着“1963”的字样。年轻人把它挂在老槐树上,和那对银镯子并排晃着,风一吹,叮当声混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