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演讲影响×拼音出世(2 / 3)

加入书签

众人消化方才自己所讲。

底下则是掌声如雷。

钱玄同一边鼓掌一边对太渊说:“到底是蔡公啊,这一上任就找到了北大的病根所在。”

太渊点点头。

之前刚到北京时,街头巷尾,他也听说了北大的种种不好。

北大虽然由京师大学堂改名而来,但运行的还是旧官僚那一套。

这且不说了,甚至还有“两院一堂”的说法,指的就是出入北京青楼场所的人,主要就是众议院、参议院,还有京师大学堂,也就是北大的人。

所以此前的北大可谓是读书不值一提,漂娼手到擒来。

可见名声多差。

蔡孑民接着说:“第二,砥砺德行。如今的社会风气啊,越来越苟且敷衍,只顾眼前,道德沦丧,败坏德行之事,触目皆是,不是德行根基深固的人,少有不被这种社会风气所污染。”

“各位,国家的兴衰,要看社会风气是高尚,还是低劣。如果都流行于这种社会风气,前途不堪设想。所以,必要有卓绝之人,以身作则,尽力去矫正这种颓俗的社会风气。”

“诸君皆为大学学生,地位甚高,肩此重任,责无旁贷。如果德不修,学不讲,还与这种颓俗的社会风气同流合污,那亦是在侮辱自己,更何谈,做他人的榜样呢?”

“所以,品行不可以不严谨对待和修持,这我所希望于诸君者二也。”

说完第二点,蔡孑民一气呵成说出第三点。

“第三,尊敬师友。坦诚相见,开诚布公,相护勉励。”

蔡孑民的声音里多了几分恳切。

“各位,我们同处北大,要荣辱与共啊!我相信,我们北大一定会是出文化大家、思想大家的地方!”

“我今天就说这么多,来日方长,随时再为商榷。”

最后一句话说完,蔡孑民再次郑重鞠躬。

这次,全场师生“唰”地一下站起来,掌声如雷,震得礼堂的窗户都嗡嗡作响。

学生们踮着脚欢呼,教授们捋着胡子微笑,记者们的镁光灯“咔嚓咔嚓”响个不停,把蔡孑民鞠躬的身影定格在胶片里。

太渊站在人群中,用精神去感知着周围的气息,发现整片区域的人文气息,陡然沸腾起来,看了看空中,气数热烈,直冲云霄,地气萌发,到了空中,凝聚成仿佛实体一般的东西。

只是也就是如此了,如今的北大,还不足以形成气数龙脉。

但至少不像之前那般萎靡了。

太渊心中判断,要想形成如自己上次在西欧感受到的那种规模的人文气数,北大至少也得经过一甲子甚至更久的文化积淀,需要无数精英在这里扎根、发芽,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

接下来的日子里,北大的事情逐渐步入正轨。

经过蔡孑民就职演说和之后的整顿——辞退了大量混日子的外籍教授,校园里的风气渐渐变了。

太渊的图书馆主任工作渐渐步入正轨,理科阅览区始终热闹,一些理科教授们还特意来感谢,说那些外文期刊帮他们解决了好几个实验难题。

不过太渊的大半精力,都放在了与钱玄同合作的国语运动上。

钱玄同作为国学大师,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上造诣极深;而太渊对一套完整的拼音体系了然于胸。

二人合作,花了三个多月便整理出一份《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的稿子。

其中采用世界上最通用的拉丁字母,笔画简单,构形清楚,利于连写,阅读和书写都非常方便,使用26个字母的组合并标注声调,就能够对汉语语音作准确的注音。

钱玄同觉得不可思议。

“太渊兄,我本以为这项任务至少需要十年的准备时间,而且还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可没想到,仅凭你我就……”

钱玄同看着手里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激动不已。

跟太渊一起合作研究,他感觉如有神助,每一步都进展的异常顺利。

这《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他已经让自己的小儿子钱秉穹尝试过,通过学习十几个小时就能够掌握汉语拼音,而且四天左右就能够识字大概一千五百多个,简直不可思议!

他还担心是不是自己儿子脑子比较聪明,毕竟少年神童并不稀奇。

于是钱玄同还去物色了三个农户子弟,都是十几岁左右,全家没有一个识字的,结果教导下来,发现虽然比自己小儿子的学习进度慢一些,但也没有慢出多少,二十多个小时就学会了汉语拼音。

“成了!真的成了!”

这下子,钱玄同信心十足。

然后他将方案分送各方征求意见,反响之热烈超出预期,但反对之声也同样汹涌。

某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则从文化角度提出关键:“德潜啊,一种字母要成为民族形式,非经漫长岁月、约定俗成不可。新创字母不难,难的是让它被天下人认可、使用。”

分歧的焦点很多。

举个例子,在“基欺希”这几个音的写法上,大家就提出了两种写法:第一式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