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宋士波(1 / 2)
当年孟家突遭灭门,一夕之间被屠尽满门三百多条性命,甚至罪及出嫁之女。唯有母亲孟鸢带着自己在望城养病,才堪堪躲过那一劫。当年的灭门非常的仓促,怎么可能还会有漏网之鱼呢?
张氏见她不信,并不惊讶,只是悠悠的说道:“你可有听说过你母亲的三弟,你的三舅舅孟知儒?”
颜染未曾见过这位三舅。在过往的岁月里却依稀能找到关于他的一点零碎的印记。
记得旧日在望城之中,母亲遣了贴身的丫鬟嬷嬷抱她上街玩耍。当日正是皇榜刚刚发下之时,望城陆家的大少爷恰恰中了探花郎。
颜染看那探花郎骑马游街、鲜花怒马,一众少女媳妇子纷纷往他身上扔掷各种鲜花嫩果,不由十分惊奇。她彼时尚且年幼懵懂,看那陆家大郎身着红衣,唇红齿白煞是漂亮。便也一同随着众人拍手呼喊。
她的乳母胡嬷嬷却抱着她撇了撇嘴角:“这就是当今的探花郎?比起我们孟家的三少爷可是差的太远了!”
胡嬷嬷又叹道:“我们家三少爷可真真是谪仙一般的人物。若不是那满嘴妖言的老秃驴……”
“什么满口妖言的老秃驴,那分明是灵隐寺的得道高僧悟能大师。”有丫鬟在一旁拉了拉胡嬷嬷的衣袖。
“可不得在姑娘面前说什么混话。”说话之人正是孟氏的贴身大丫鬟碧儿。
“可不就是个招摇撞骗的妖僧么!三爷出生之时有漫天红霞之象,大家都说这是天降的吉兆。那妖僧偏偏跑到孟家来,说三爷若是留在家中必定不能长成。可恨老爷夫人竟听信那老秃驴的一面之词,让他将三爷抱去寺中抚养。待三爷长成,那老僧又带他四处云游不定。若是三爷入了科举,必能挣回个状元郎回来。”胡嬷嬷愤愤不平的说道。
“三舅舅真的比这探花郎还要出色吗?”年幼的颜染睁大了眼睛好奇的问道。
胡嬷嬷温柔的摸了摸颜染的脑袋:“那是当然。日后姑娘见了三爷自会明白奴婢所言半字不虚。”
往事仿佛历历在目,颜染于回忆之中醒过神来。若是说当初侥幸逃脱的是从小被高僧收养,长大又四处云游的三舅孟知儒,倒是很有可能。
毕竟孟知儒从小离家,外人对他知之甚少。当年孟家惨被一夜灭门,若是有孟氏族人临时找个下人来凑数冒充孟知儒也未尝不可。
只是为什么前世,张氏并没有对自己提及孟知儒这个人呢。难道是因为她突然横死,还没来的及告知自己详情?
可是在后来的岁月里,孟知儒并没有给颜染递过只言片语,告诉颜染他的存在,他又去了哪里呢?
更何况母亲临死之时,也并没有对颜染说过孟知儒还未死的事。母亲到底是不知道三舅尚在人世,还是这本就是一个陷阱?
颜染心中一凛,只觉一股寒意从周身生起。她暗自生警,并不做声,只淡淡的看向张氏。
张氏见她不答,并不以为意:“你年纪尚幼,当年孟姐姐又匆匆离世。你不知道你三舅并不奇怪。”她娓娓道来,和当年胡嬷嬷说的半分不差。
“当日孟家惨遭灭门之祸,你三舅并不在京城。他当时与那高僧悟能正一同在东海游历。待他们得知消息,匆匆赶回,孟家满门早已经被屠杀殆尽了。”张氏似有哽咽之声。
“你三舅为了避祸,只得与悟能一同返回了灵隐寺。他在那悟能的帮助之下改名换姓,科举入仕。他后来辗转与你母亲联系上,想要将你和孟姐姐带离颜府。只是你母亲当年身怀澈儿,不愿与他离去。”
“后来孟姐姐撒手人寰,他又被派往凉州,只得托我照拂于你和澈儿。如今这消息,便是他托我递于你的。”张氏如是说。
“若三舅真的尚在人世,为什么孟家平反之后不返回孟家?”颜染疑惑的问道。
“当年你外祖归顺先帝,先帝也曾应诺照拂孟氏一族。然而孟家还是落得满门抄斩的地步。你三舅毕竟是西域皇族的血脉,若他以孟家子弟的身份再入朝堂,难免他日再起纷争。”张氏答道。
“既然母亲也知道三舅还在?那她当年为什么不告诉我?”颜染心中疑虑更深。
“我也不知道孟姐姐当年为何不告诉你。只是你舅舅怕你不信,特意托我带给你一件东西,他说你看了自会相信。”张氏说着,递给颜染一个木匣子。
那匣子由桃木制成,巴掌大小,看上去普普通通、毫无特点。
颜染慢慢的打开那匣子,只见暗红色的绒锻之上,静静的放着一把古铜色的钥匙。
那钥匙只有蚕豆大小,看上去不像真的钥匙,反倒像是个佩饰。
莫说颜染一时摸不着头脑,就连之前胸有成竹的张氏见了那把袖珍的黄铜钥匙也是一个愣神。
张氏本以为孟知儒会在那盒子放什么家传信物之类,以验证身份。可是那把细小的钥匙,显然不在此类。
张氏见颜染脸上疑云密布,心中暗自忐忑。只是她面上并不流露半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