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乌合众(1 / 2)

加入书签

一千多公里外的高密城内,胶西王刘茂正意气风发地发动舆论攻势,集结数万兵马,与其余诸侯四国部署遥遥相对。

而刘茂生母,老王妃李氏仍健在,她经历过不少大风大浪,一向谨慎怕事,再风闻胶西王要反,不免是又惊又怕的。

且刘茂身边有两位老臣,素日一向敬重李氏,自从知晓胶西王的计划后,常常是惴惴不安。

其中一人实在是忍不住向刘茂谏言道:“我胶西小国,一向是尊崇大梁刘家帝王的绝对地位的,即使到现在也是一件值得称道的美事。可是现在大王您却打算舍弃安宁,追随吴王刘彼,以涉足如此凶险的境地。即便是起兵成功,那么我们与梁景帝也将分争天下,兵祸连结,永无宁日。”

另一位老臣子紧接着就补充说道:“更何况,如今起兵造势的五国据地狭小,虽说是号称有大梁一半的国土,但实际上,连五分之一都没有,想要以这样羸弱的形势去行反叛攻伐之事,即便是王太后也恐惧担忧极了,臣以为此次举兵并非长久之策啊!”

道理说得这样明白,刘茂却根本听不进去,他拂袖怒骂道:“你们不过就是个酸腐的破文臣!老王妃早已不问世事了,又何须理会?你难道不知道《周易》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二人同心,其利断金’,更何况诸侯连诀,怎么会只有五家?不过是我们打头阵罢了,再说了,即便是以五攻一,扫清天下又有何难的?”

老臣们存心不甘,还是苦口婆心地规劝道:“凡事都有顺逆的讲究。若是朝廷先发兵了,那王爷您就是堂堂正正地出兵;不然的话,单凭着诸侯之间的联盟,到底是一群乌合之众,又有多少胜算可言呢?”

刘茂一下子就恼了,自己才是整个胶西封地的主人,哪轮得到这些老臣子指手画脚呢!

他连忙不耐烦地敷衍道:“你们身为一介文臣,自然对军事有所不知。如今七国起兵讨伐,诸王都是大梁皇室的亲血脉,和景帝那个毛头小子相比,本王又如何不能为正统?更何况,如今大梁除了周冠坐镇,怕也没什么将才能兵分几路、担起重任,诸位卿家无须再多言了。”

挥退老臣们,胶西王刘茂自是精神抖擞极了,连忙遣派使者继续与其他诸侯保持密切联络。

同时因着齐王刘吕和济北王拒不配合的缘故,刘茂在恼怒之余自认渠帅,统带胶西、淄川、胶东等三国兵马,准备合力攻伐齐国都城临淄,以免日后腹背受敌。

另一边,自反叛旗号一亮,吴国境内五十三城官民,无不惊惶奔走,振臂相号,如同天塌了一般。

与之相对的,则是吴王刘彼挥师度淮水北上,号称率军三十万,至彭城与楚军会合。

两军合二为一,声势自然更浩大,因而沿海一带,军队云集,处处可见人流涌动、旌旗摇曳,就说战营绵延百里也不为过。

这日,吴王刘彼,楚王刘伍登上彭城壁垒眺望,以察军队士气,见着几十万的兵马,胸中自是抑制不住的勃勃野心。

刘彼见士气可用,便召来吴楚两军的将领,刻意放出可吞江山的壮志豪言,鼓舞道:“我大梁出了不少贼臣,无功于天下,却总是蛊惑帝王侵夺诸侯地,想要对我刘氏骨肉多加侮辱。且当今陛下,年轻气盛,常病失智,多用奸臣,祸乱天下纲常而不自知,我等欲起兵,西取长安,诛贼臣以正社稷,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说完,刘彼意味深长地扫视了周围一圈。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即便是心存异议之人也不得不从众如流,更何况吴王一番豪言,虚实相生,诸位将领哪里能辨别,自然踊跃地从命了。

刘彼见状笑得更是开怀,连忙说道:“有功者得重赏,这是人之常情。诸位若跟随了我等,自然是人人可得封侯封爵。”

为广招徒众,提高士气,楚王也跟着说道:“在战役中,若是能斩捕大将,赐五千金,赏万户侯;若斩列将,赐三千金,封五千户;若斩俾将,赐两千金,封两千户;斩两千石,赐封千金千户,斩千石则赏赐对半,依此类推,以上皆为列侯。”

“本王不敢欺天下人,凡是领军献城投降者,若兵卒万人、邑民万人,则封赏如同斩大将,其余一律按照楚王的说法对应赏赐。即便诸位现在只是一个小吏,也按照这样的等级封赏。”

众人听了吴王刘彼的补充,更加雀跃不已,谁想做一个岌岌无名的小吏呢?他们各个兴奋地挥剑狂舞,壁垒之下,只听得大军中一片喧闹的声音。

随后,吴王刘彼冷笑着对楚王说道:“刘岐小儿欲夺吾利,本王便以此利招引天下人。昔日他夺吾儿性命,待得攻破长安,便是他血债血偿之时!”

晚间,一个年轻的名唤恒庆的武将,入大帐进言:“如今我军向西行进,所经过的都城池邑若是直接能投降也就罢了,若是遇上不肯投降的,还请王爷您不要轻易强,最好是直接舍弃了继续西行。”

“哦?”刘彼倒是奇怪,继续追问道。

“若是我军只管快速向西行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