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诸侯乱(1 / 2)
秋意渐浓,天气爽朗极了,饶是晴空也是万里无云的,京郊的枫树更是红了又红,在这样好的时节,游人自然三三两两地出游,一派和睦慵懒之态。
就是在这样宁静的氛围里,东南方的战报忽地快把加鞭连夜传回长安,马蹄声声如同轰隆隆的惊雷般捣碎了长安都城的祥和风貌。
“报!吴王刘彼起兵谋反!”
“报!楚地挂帅造反!”
“报!胶西王集结兵马至封疆!”
“报!淄川王起兵反汉!”
“报!叛军已逼近雎阳!”
…………
长安未央宫内,不过数日的功夫,便有千百道如同雪花般飞逝的奏书一拥而上,奏中所言皆称吴王刘彼起兵谋反,集结五国之势,剑指京城长安。刘彼所写缴书,随即也由鹿明侯送到。
“好好好!果然都是朕的好叔父!”景帝刘岐见过缴书,一把扔在地上,哈哈大笑之余极尽讽刺。
众位大臣皆立下静默以对,把这一段时光留给愤怒的帝王。
景帝在高台上,边踱步边愤恨道:“朕不是不晓得他们的不满,可是一而再再而三,朕给过他们机会了,荣华富贵一生享用不尽,竟还生出如此的狼子野心!”
暴怒之余,景帝又冷静了几分,这削藩的毒瘤如今已经有借口去除了,幸好之前察觉的早,准备得当,不然朝廷真真是会被打的个措手不及!
若是以往的情形,考虑到大汉如今的民生休憩情况,景帝是很不愿意直接发动战争的,甚至哪怕是恢复封地等措施也不要紧。
可到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已心知肚明,用牺恢复被削封地的妥协办法并不能使吴楚等五国退兵,说不定反过来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只道是朝廷软弱可欺。
景帝刘岐只好坚决使用军事手段来平定此次叛乱了。
隔天,景帝就下了一道诏书,号召将士奋力杀敌,同时下令严惩参加叛乱的官吏,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大梁正规军的士气。
与此同时,景帝此时对“平乱大元帅”周冠下达了总攻命令。
早已严阵以待的周冠接到命令后,集结五十万兵马和选拔出来的二十名武将精英,经蓝田出武关,迅速向军事重地荥阳进军。
堂邑侯宋钰作为武试第二名,自然也在出兵之列。
而在宋钰出发前,老堂邑侯府和公主府很是闹腾了一番。
老堂邑侯府中,一向慈眉善目的老侯爷夫妇很是生气,尤其是老堂邑侯,实在是气得吹胡子瞪眼睛。
宋钰沉默地站在堂上,听得老父老母的指责。
“宋钰!为父昔日一再地放纵你,你竟然还是忤逆尊长,偷练那些劳甚么骑射之术!”
宋钰仍然低着头,一言不发。
瞧见他死不认错的模样,老堂邑侯直接拿起了自己的拐杖在他背后猛敲了好几下,气得直哆嗦:“你个不孝子!不孝子!”
“别打了,别打了。”见着儿子受苦,老堂邑侯夫人还是慈母心肠,急急忙忙护了上去。
宋钰却轻轻推开老母亲,很是倔强地昂着头,任凭父亲责打。
“叫你爱出风头!叫你出风头!”老堂邑侯打得越发狠了起来,那木棍敲在宋钰背上,随之而来的就是一阵阵的闷响声。
“老头子,你住手!”老堂邑侯夫人哭得满脸是泪痕,情急之下一把推过了老堂邑侯,嘴里喃喃说道:“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儿子,难道你还要再打死另一个儿子吗?”
此话一出,老堂邑侯一下子像是被戳中了软肋似的,赫然松开了手中的棍杖,直叹气起来了。
这时,一直沉默的宋钰在遭了一阵罪后才开了口:“父亲,母亲,是儿子不孝,没有遵从您二位的意愿,可是如今国家有难,钰儿身为男儿,怎可退缩?更何况,儿子并非武学不精湛之人,是能助周冠将军一臂之力的!”
老堂邑侯夫妇一下子沉默起来,许久才说道:“我宋家一向是忠君爱国的,报效大梁自然是应当的。”
“可……”老堂邑侯顿了顿,满是不忍地说道:“沙场刀剑无眼,你大哥就是年纪轻轻,太过骄纵地偷偷去了北境,结果连个全尸都没能带回来……”
宋钰作为老堂邑侯府的老来得子,自然是从小对大哥这个悲壮故事耳濡目染的,也正因为如此打击,他从小被勒令不许舞蹈弄枪,只愿富贵一生、平安长大。
“父亲,母亲,从前钰儿年幼,时常罔顾您二位的心意,可儿子是真心喜爱骑射武学的,若是空得一身绣花拳腿,却不得于沙场中施展,岂不是辜负?”
闻言,老堂邑侯夫妇沉默了许久,他们不是不知自己的小儿子天赋异禀,也不是没期盼过宋钰能施展自己的一番抱负,可到底是私心战胜了大义。
“母亲不稀罕你能不能光耀门楣,只盼钰儿你能平安一生,本以为尚了公主之后你会止了这番心思,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