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1 / 2)

加入书签

那句话一出口,崇祯自己也觉失言,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朱启明无奈地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

“五弟误会了。

我们兄弟二人皆曾为人君,君无戏言。

说好五五分成,便是五五分成。

你的两千七百五十万两,一分不少。

我的那份,也绝不会多拿一文。”

崇祯更加困惑,眉头紧锁:“既然如此,皇兄为何说朕没钱?两千七百余万两白花花的银子入库,朕如何没钱?”

“问题就出在‘白花花的银子入库’上!”

朱启明正色道,“五弟,你想过没有,这笔钱,是‘热钱’!

是骤然涌入,如同山洪爆!

"你可知‘物以稀为贵’?市面上流通的铜钱、银子就那么多,东西(货物)也就那么多。

"你若是将这数千万两银子,一股脑地投入市面,用来大肆购买粮草、军械、赏赐……”

朱启明顿了顿,看着崇祯茫然的眼神,尽量用他能理解的比喻:“就好比,原本平静的池塘里,只有十条鱼。

大家钓鱼,还算平衡。

现在,你突然往这池塘里扔进一百条大鱼,会生什么?”

崇祯下意识地回答:“鱼……鱼多了?”

“是鱼多了!

但池子里的水草、小虫还是那么多!”

朱启明加重语气,

“结果就是,每条鱼能换到的水草小虫就少了!

鱼不值钱了!

换到市面上,就是钱毛了!

银子不值钱了!

"原本一两银子能买一石米,现在可能得十两银子才能买一石!

这叫‘钱贱物贵’,也就是‘通货膨胀’!

"你手里的银子数量没变,但能买到的东西,却大大缩水了!

而且,粮价飞涨,最先饿死的,就是最底层的百姓和军卒!

这不是解困,这是催命!”

崇祯听得目瞪口呆,掰着手指头,艰难地消化着这颠覆性的道理。

他从未想过,钱多了,竟然还能是坏事?

这跟他从小接受的“国库充盈则天下安”

的认知完全相悖!

“反之,”

朱启明继续道,“如果你因为突然有了巨款,反而开始紧缩开支,该花的钱也不花了,比如官员俸禄、军饷、必要的工程都停了,那市面上流通的钱就更少了。

"大家手里都没钱,东西卖不出去,作坊关门,农夫破产,整个市面就会像一潭死水,陷入‘通货紧缩’,百业萧条,同样会引大乱!

这钱,就成了死钱,跟没有一样!”

崇祯彻底懵了,脑子嗡嗡作响。

有钱不能乱花,也不能不花?

这……这跟没钱有什么区别?

他颓然坐回御榻,一脸问号:“那朕该如何?这钱,岂不是成了烫手山芋?”

“非也!”

朱启明眼中精光一闪,“关键在于‘花对地方’和‘掌控节奏’!

这笔钱,是救命钱,更是种子钱!

要用它来盘活整个大明的死局,而不是将其消耗在无谓的挥霍或者恐慌性的囤积上!”

他站起身,走到御案前,指着那份奏疏,条理清晰地说道:

“第一,结清积欠!

军队欠饷、官员欠俸,必须优先、足额、尽快放!

这是稳定军心、官心的根本!

"但放要有计划,分批进行,避免短期内过量白银冲击特定市场,比如集中饷导致驻地粮价飞涨。

要让将士和官员们拿到实实在在的钱,感受到朝廷的诚意和改变!

这笔钱,不能省!”

崇祯连连点头,这点他完全认同。

“第二,建立‘常平银仓’!

从你这笔钱里,划拨至少一千万两,作为绝对不可轻动的战略储备金!

"这笔钱,存入特设的内库,非亡国灭种、天崩地裂之绝境,绝不动用!

它的存在本身,就是稳定朝野信心的定海神针!

"是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大危机的最后保障!

记住,这是救命钱,不是零花钱!”

“常平银仓……不动用?”

崇祯有些迟疑,“那放着……”

“放着,就是最大的作用!”

朱启明斩钉截铁,

“这笔钱不动,市面上就不会知道有这笔巨款存在,就不会引恐慌性通胀预期!

它就像水库最深处的蓄水,平时不见,但关键时刻能救命!

"你现在的要任务,是稳住局面,不是把钱花光!”

崇祯若有所思,艰难地接受了这个“有钱要藏着”

的理念。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加大‘基础建设’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