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2章 再谒天祚帝(3 / 4)
p> 秦刚立即再上一步谢礼,同时也看到了同样候在一边的七八个人,其中多是汉人。
“徐三,两年多前朕见过你,还记得你在军中‘神枪三郎’的绰号。”天祚帝言语轻松地打趣道,“不过听国舅讲,你如今在辽东不怎么使动铁枪杀敌,却改练毛笔学写诗文了么?”
“臣受陛下恩典,为大辽守东北一路之平安。若有生乱出现贼寇之时,臣自然要上阵用枪;而赖陛下圣德,天下承平,臣自然也得学习如何执笔,来为陛下教化民众,奉献微薄之力!”秦刚的马屁之言如今也是学得炉火纯青。
“徐统军实际是个文武双全之才。陛下沿袭道宗皇帝兴盛汉学之志,决定在今年的头鱼宴上举办诗会,臣推荐他也一同参加,到时候陛下可以好好地考量一下他。”萧奉先趁机再把他推一下。
“萧枢密言重了,臣只是粗通文墨,纯属滥竽充数。明日陛下的诗会中,只求能让臣立旁学习,万一有所心得,也能凑个篇数,可不敢拿出有辱圣听。”秦刚十分谦虚地表示。
“哎呀,原来这就是徐三啊,我倒是记得,徐兄当年还是在混同郡王做门客时,也是在上京城中常常帮着饮酒对诗的啊!”说这话的人,看似帮腔,但却在强调他之前做过别人的门客,而且还是已失势的耶律宁的门客,明显地恶意满满。
秦刚瞥了一眼,对方也是一个汉人官员,心想到哪里都躲不开这种“文人相轻”之局面。
萧奉先赶紧出来打圆场道:“正好给徐统军介绍一下,这位是南宰相府司徒的李处温,也是寿昌五年的科举进士。他的伯父李俨,便就是前南府宰相。这李家伯侄,同在南宰相府效力,也算是我大辽朝堂里的一时佳话啊!”
南府宰相,是汉人在大辽国能够做到的最高官职。
宋朝没有具体叫宰相的官职,执政院中诸人都可称为宰执或相公,枢密使也称枢相,但地位绝对比不了左右仆射。但是大辽却是以武治国,北院、南院的最高主官都是枢密使,其下才分设北南宰相府,不过更尊贵的北府宰相一直只由契丹人担任。
李处温的伯父李俨,是耶律洪基时的南府宰相,与萧得里底关系甚密,算得上是天祚帝继位后的朝中元老,无野心亦无作为,两年前去世后,这南府宰相的位子就一直空着。李俨的几个儿子都很平庸,只有这个侄子李处温颇有些文采,科举中了进士后,一心投靠在萧奉先身边,甘为鹰犬党羽。
当耶律阿思提出利用东南动乱对宋用兵以赚其利时,李处温就坚定地站在萧奉先这边,一直表示反对,之后情况有变后,便拉动一帮朝臣对其穷追猛打,逼得耶律阿思不得不上表致仕引退,算是帮萧奉先做到南院枢密使位置这事上出了很大的力。
而萧奉先则投桃报李,正在积极运作,推荐他来做南府宰相。
李处温由此算得上是萧奉先的一条狗,是狗就一定会护食,对于任何有可能威胁自己地位与的因素都极敏感。
李处温原先知道萧奉先在辽阳时与徐三关系甚密,不过一是徐三远在东北,二他只是武将,便一直未曾在意。
这次天祚帝要在春捺钵上搞诗会,考察的是众人的汉学功底,原先参加的一些人在他心里都有数,自视都可压他们一头。
而萧奉先这次推徐三出来,却令他心底极不爽快。虽然他在上京时的确听说过这个徐三帮耶律宁出过几次酒会上的风头,不过因为不是亲眼所见,他也没有具体的判断。
自始至终,辽国士人的诗词赋文,与宋国的水平差距极大。更明显的是,不同的文化水平,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认知水平。李处温考上的进士,以及他平时能够接触到的文人,是很难想像如秦刚这类在大宋依旧璀璨夺目的天才文采的。
而以李处温的自身经历来看,自己花费了二十几年的苦读,方才摸到了诗文的门槛,所以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参加过科举的武将,能够有与他同台比试诗词的能力?想来还不就是仗着与萧枢密的关系,想蹭个参加这次诗会的名声罢了!
秦刚能够感觉得出这李司徒的敌意。说实话,这次他的本意只是想见一见天祚帝,近距离感受一下这个庞大帝国的末世皇帝是否还有可救之处。而今天短短一面,却清晰感受到对方性格上的轻浮、能力上的平庸、还有眼力上的糊涂。具体来说,耶律延禧既没有赵煦的忧患意识与帝王责任心,也没有赵佶的细小聪明以及在帝王心术方面的无师自通。联想到这个皇帝从小躲过了大辽王朝中的多次阴谋杀机,秦刚也只能感慨对方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上天给予的机缘与运气罢了。
只是,当一个帝国只能完全依靠运气的话,那它走向灭亡的结果也就基本注定了。
参加诗会,也是秦刚拗不过萧奉先的好意,原本只想应付一下就算了,最好就躲在人堆里看看。只是今天遇上了像李处温这样的二货,确实有一点意外。
天祚帝当然懒得理会兴趣。
大辽尽管从辽圣宗开始提倡汉学,到道宗皇帝时达到顶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