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英国与扶贫搬迁(2 / 3)
村。这是个典型的加利西亚贫困村落,低矮的茅草房错落有致地散布在起伏的丘陵上。深秋的寒风从破旧的窗户缝隙钻进来,让本就阴冷的石头教堂更加清冷。
村里的钟声响了三下,这是召集全体村民的信号。男人们放下手里的活计,女人们解下围裙,连平日里在地里放羊的孩子也被叫了回来。不到半个小时,几乎所有人都挤进了这座建于十六世纪的小教堂里。
“主啊,求你指引我们今日的商议,让我们的言语和决定都符合你的旨意,为村庄的福祉着想。阿门。”
在老村长谢尔盖·米赫列琴科的带领下,村民们虔诚地划着十字,低声跟着念诵。这个六十岁的波兰老人留着花白的大胡子,深陷的眼窝里透着岁月的沧桑。他的祖父还记得当年波兰被瓜分的情景,而现在,他们已经在奥地利统治下生活了三代人。
祈祷结束后,教堂里响起窸窸窣窣的声音。妇女们拉紧披肩,男人们清了清嗓子,等待着村长开口。
“诸位都听说了吧,”谢尔盖环视四周,声音有些沙哑,“政府想要把我们迁走。”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的水面。原本就有些交头接耳的人群立刻炸开了锅。
“什么?搬走?”
“不可能吧,我们犯了什么法?”
“是不是听错了?”
村里的长老米克拉用力敲了敲手里的橡木拐杖,“咚咚咚”的声音在石头墙壁间回荡:“肃静!让村长说完!”
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在村里威望极高,他一开口,嘈杂声渐渐平息下来。
米克拉叹了口气,佝偻的身子微微颤抖:“这件事千真万确。政府希望我们搬迁到塞尔维亚的伏伊伏丁那河谷。听说那里土地肥沃,一望无际的黑土地,种什么长什么。气候也比咱们这儿温和,冬天不会冻死人。”
“可是为什么?”村里的铁匠斯坦尼斯瓦夫站了起来,他块头很大,一双被炉火熏黑的大手握成拳头,“长老,村长,我们又没犯法,税也是按时交的。没包庇过叛党,也没参加什么叛乱。凭什么让我们走?”
他环顾四周,声音越来越激动:“我爷爷的爷爷就住在这里!我们波兰人在这片土地上已经几百年了!教堂旁边的墓地里埋着我们多少代祖先?”
铁匠的话引起了强烈共鸣。一个瘦削的农民站起来:“就是!我家那两亩薄田虽然不值钱,但那是我爹留给我的!”
“我儿子刚学会走路,就在咱们村的小路上,”一个年轻的母亲抱紧怀里的孩子,“去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的...”
教堂里又是一阵嗡嗡声。有人愤愤不平,有人忧心忡忡,也有几个人若有所思地保持着沉默。
“静一静,静一静!”老村长谢尔盖提高了嗓门,等大家安静下来后,他摸了摸胡子,慢条斯理地说:“政府说这叫扶贫移民。说白了,就是嫌我们太穷了。”
他苦笑了一下:“大家看看自己身上的衣服就知道了。多少人还穿着打了补丁的补丁?哎,我们村去年冬天有好几个老人死了,还有两个孩子夭折了,哎,不就是没钱买药治病导致的。”
教堂里一片沉默。去年的冬天特别冷,大家互相帮忙,总算把生火暖人的家伙都给装起来了,但是,冬天最要人命的还有生病,而他们村可是没钱去治病的。
“政府愿意按照一比五的比例给我们土地。”谢尔盖抛出了重磅消息。
“什么?一比五?”这下连最愤怒的人都愣住了。
“您是说,”一个中年农民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我家那四公顷地,能换二十公顷?”
“没错。”村长点点头。
教堂里顿时像开了锅。
“二十公顷!天哪,那是多大一片地!”
“我家只有两公顷,那也能换十公顷了!”
“真的假的?政府能这么好心?”
“听我说完!”谢尔盖又敲了敲桌子,“不光是土地。政府包我们的路费,从这里到伏伊伏丁那,火车、马车、吃住,一分钱不用我们出。”
“到了那边,政府保证给我们房子住。虽然可能不是新房子——听说是从一些搬走的塞尔维亚人那里腾出来的——但肯定比我们现在的草房子强。”
“还有,”长老米克拉补充道,“前五年免税。听说还会发放种子和基本农具,可以赊账,等收成好了再还。政府还承诺修建学校和诊所。”
“最重要的是,”谢尔盖压低声音,像是说什么秘密,“那边的土地赎买费很低,只要年产出的百分之十。不像咱们这里,有些人还在给老爷交三成甚至四成的地租。”
“可是...”铁匠斯坦尼斯瓦夫还想说什么。
谢尔盖挥手打断了他:“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故土难离,这个道理谁不懂?但是大家想想,留在这里,我们的孩子、孙子还是要过这种日子。去了那边,也许...”
他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