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苏伊士运河通航与法国缺钱了 勇敢的法国人(1 / 4)
1872年3月初,地中海的晨光照耀在一条改变世界格局的人工水道上。随着奥地利籍货轮“纽伦堡号”(5400吨)缓缓驶入运河北端,紧随其后的是法国货轮“马赛商人号”(3000吨),苏伊士运河的试运行正式开始。经过整整16个小时的航行,两艘货轮成功穿越了这条连接地中海与红海的黄金水道,标志着人类工程史上又一座丰碑的落成。
这条运河的最终规格远超最初设计。原本法国工程师费迪南·德·雷赛布的方案相对保守:深度8米,底宽22米,水面宽度58-100米不等,设计通航能力为3000-4000吨级船舶,采用单向通航模式,船只需要在5个指定会船点等待对向来船通过。这个设计已经能够满足当时大部分商船的需求。
然而,奥地利帝国海军部和外交部联合施压,坚持要求提高运河标准。维也纳方面认为,随着蒸汽动力的普及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万吨级巨轮将成为未来海运的主力。经过激烈谈判,奥地利最终同意追加550万英镑投资,并承诺从其东非殖民地调派额外劳工,法国则是追加300万英镑的投资。
最终建成的运河深度达到10.5米,底部宽度扩展至37米,顶部宽度在某些地段甚至达到135米。这样的规格使得12000吨级的大型货轮也能够安全通过。运河全长164公里,设有8个会船区,每个会船区都配备了信号塔和电报站,确保船只调度的高效运转。
这项浩大工程背后,是无数生命的代价。运河建设从1858年4月25日正式开工,历时近14年才告完成。工程总耗资达到惊人的2700万英镑,原时空的预算超过了计划的一倍,而现在比原时空的预算又超支近50%。官方记录显示,有8万埃及劳工在建设过程中丧生,死因包括霍乱、疟疾、中暑、工伤事故等。
原时空大概有十一万埃及劳工丧生,这么一看,是不是死的人少了?
不,真相是随着奥地利加入这项工程,奥地利开始从其东非殖民地——主要是今天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地区——大规模输送黑人劳工。这些被称为“契约工”的非洲人,地位待遇可能也就比奴隶高一点。
如果真要计算,至少有10-12万人永远留在了这片沙漠中。他们的尸体被草草掩埋在运河两岸的沙丘里,没有墓碑,没有记录。
在官方档案中,他们只是“器材损耗”栏目下的一个数字,谁也不会记得他们。奥地利殖民当局甚至制定了一套完整的“补充制度”:每当工地上报告有1000名劳工“减员”,下一批运输船就会从达累斯萨拉姆或蒙巴萨启航,带来1300名新的劳工——多出的300人是为了弥补运输途中的损失。
运河工地的实际情况被严格保密。所有欧洲监工都签署了保密协议,违反者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监禁。少数试图揭露真相的传教士和记者要么被驱逐,要么神秘失踪。
大概只有后世的历史学家会对此提出质疑吧。
运河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从欧洲到亚洲的航程缩短了近7000公里,航行时间减少了一半以上。试运行当天,等候在地中海一侧的船只就超过50艘,其中奥地利船只占了近二分之一。维也纳和巴黎的股票交易所里,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股票价格在一天内上涨了43%。
英国人的愤怒几乎可以从白厅的每一份外交文件中感受到。
1872年3月,当苏伊士运河成功试航的消息传到伦敦时,格莱斯顿首相在内阁会议上罕见地失态,他用拳头重重敲击着橡木会议桌:“我们被排除在外!被排除在这条关系到大英帝国命脉的水道之外!”
事实上,自从格莱斯顿的自由党政府上台以来,英国就一直在寻求加入苏伊士运河项目。外交大臣克拉伦登伯爵亲自出马,先后六次前往巴黎和维也纳进行谈判。英国开出的条件极其优厚:立即注资1000万英镑,这相当于运河建设总成本的三分之一强。
按照这个比例,英国理应获得运河公司33%的股份和相应的董事会席位,但实际上英国人只要求得到百分之25的股份即可。
不愧是英国人,就是土豪。
然而,法国和奥地利组成的联盟在苏伊士运河问题上可以说是固若金汤。法国外交部长格拉蒙公爵在一次酒会上毫不掩饰地对英国大使说:“亲爱的阁下,苏伊士运河是拉丁-日耳曼文明的杰作,我们不需要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参与。”奥地利外交大臣施墨林更是直言不讳:“运河公司的股权结构已经确定,任何改变都需要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而我可以保证,维也纳永远不会同意。”(这些事情发生在普法开战前)
英国人并非没有尝试过其他手段。他们策划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舆论战。
《泰晤士报》率先发难,刊登了一系列关于埃及劳工悲惨境遇的报道。几位据说异常勇敢的记者——实际上当时是个白人就没人阻拦——冒险潜入工地,拍摄了大量照片,其中一张展示数百具尸体被草草掩埋的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