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为引:百年文脉的守护者(一O一)(1 / 5)
第1095章 泾阳工地惊现陶俑碎片
陈轩捏着手机起身,目光扫过桌上的玄鉴镜——这物件陪他鉴过无数奇珍,眼下八成又要派上用场。他抓起勘察包往肩上一甩,脚步不停往门外走:“地址发我,二十分钟到,让所有人别碰现场!”
挂了电话,手机屏幕立刻弹出老周发来的定位,泾阳县北塬的一处商品房施工地,离他上次参与抢救性发掘的汉墓群不足三公里。发动越野车时,陈轩顺手给玄山鉴宝联盟的副手林凯发了条语音:“我去泾阳处理紧急情况,下午的联盟专家座谈会你先盯着,有问题随时联系。”
引擎轰鸣声里,越野车冲出市区,往西北方向疾驰。窗外的高楼渐渐变成低矮的农田,陈轩指尖在方向盘上轻敲——泾阳是关中古墓密集区,尤其是北塬一带,近年施工中偶有文物出土,但带彩绘的陶俑碎片并不常见。汉代陶俑多施红、黄、绿三色釉彩,历经两千多年,颜料层极易氧化脱落,一旦工人随意触碰,珍贵的历史信息可能瞬间被毁。
二十分钟刚过,越野车就拐进尘土飞扬的施工工地。远远便看见围挡外停着两辆印着“文物执法”字样的警车,几个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拦着一群戴安全帽的工人,人群中央围着个刚挖开的土坑,土坑边缘散落着几块巴掌大的陶片,红彩在黄土里格外扎眼。
“陈老师来了!”老周一眼看见疾驰而来的越野车,立刻拨开人群迎上来。他头发花白,额角还沾着土,显然是刚从坑里爬上来:“幸好你来得快,工人说挖机挖到硬东西时,还想把陶片捡来当‘古董’带走,我们好说歹说才拦住。”
陈轩没急着说话,先蹲下身从勘察包里掏出白手套和放大镜,小心翼翼捏起一块陶片。陶片质地坚硬,边缘带着新鲜的断裂痕,表面的红彩虽有磨损,却能清晰看到分层——底层是灰白色的陶胎,中间涂着一层细腻的石膏质打底,最外层才是红彩颜料。他用放大镜凑近细看,颜料层里还掺着细小的矿物颗粒,这是汉代关中地区特有的施彩工艺。
“是汉俑没错。”陈轩放下陶片,目光转向土坑,“坑有多深?挖机还动过吗?”
“挖机只挖了不到两米,碰到陶片就停了。”施工队负责人王经理凑过来,脸上满是紧张,“陈老师,这不会真是什么大墓吧?要是停工考古,我们项目进度可就……”
“现在不是说进度的时候。”陈轩打断他,起身往土坑边走去,“你马上让所有施工机械停工,把这片区域用警戒线围起来,半径五十米内不准任何人进出。老周,联系省考古研究院,让他们派勘探队带洛阳铲和全站仪过来,顺便把文物保护箱也带上。”
老周立刻掏出手机联系,王经理虽不情愿,也只能吩咐手下停工围警戒线。陈轩踩着梯子下到土坑里,坑底比地面低约一米八,黄土层里还嵌着几块零散的陶片,他顺着陶片分布的方向用手扒开表层浮土,很快又摸到一块更大的陶片,上面隐约能看到陶俑的衣纹线条。
“这片陶俑应该是成组的。”陈轩用毛刷轻轻扫去陶片上的土,“你看这衣纹弧度,像是站立的侍从俑,汉代贵族墓葬里常随葬这类俑群,数量少则十几件,多则上百件。”
老周在坑边探头看:“那会不会是上次我们发掘的那座汉墓的陪葬坑?”
“可能性不大。”陈轩摇头,“上次那座墓是中小型墓葬,陪葬品以陶器为主,没出土过这么完整的彩绘俑。而且从陶片质地来看,这座墓的规格可能更高。”
说话间,远处传来汽车鸣笛声,省考古研究院的勘探车到了。几个穿蓝色工作服的考古队员跳下车,扛着设备快步走来。领队张教授和陈轩是老熟人,见面就递过来一瓶水:“刚在实验室整理文物就接到电话,看陶片照片,是不是有新发现?”
“还不确定墓的规模,但陶俑彩绘保存得不错。”陈轩指着坑底,“先勘探一下范围,确定墓道和墓室的位置,别破坏了俑群的完整性。”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全站仪测量坐标,有的拿着洛阳铲开始钻探。洛阳铲插进土里,提上来时带起一筒黄土,张教授蹲在旁边仔细观察土层变化:“第一层是耕土层,第二层是扰土层,再往下……你看这土色,发黑带细沙,是汉代墓葬常见的封土层!”
随着钻探深入,更多陶片被清理出来,其中一块陶片上还残留着陶俑的面部轮廓,虽只有巴掌大,却能看清眉眼的刻画痕迹——眉骨微凸,眼角上挑,典型的汉代陶俑风格。陈轩用软毛刷轻轻清理陶片上的泥土,忽然注意到颜料层下有细微的纹路:“张教授,你看这个,是不是彩绘
张教授凑过来,用放大镜仔细看了半天:“像是朱砂打底,再涂的红彩,这种工艺在西汉中期以后才出现,说明这座墓的年代可能在汉武帝之后。”
就在这时,负责钻探的队员突然喊了一声:“张老师、陈老师,这边探到硬物了!”
众人立刻围过去,只见洛阳铲提上来的土筒里,除了黄土,还夹杂着几块青灰色的砖块。张教授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