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6章 归墟迷途(51)(1 / 8)
惊蛰刚过,东海的雾就浓得化不开。沈砚蹲在东沙嘴的礁石上,指尖摩挲着块带鳞的碎木——这是今早渔民从渔网里捞出来的,木质发黑,鳞片却泛着珍珠白,边缘还沾着几缕水草似的暗红发丝。空气里除了咸腥味,还飘着丝若有若无的灯油香,像极了地方志里写的“鬼船引魂香”。
“沈先生,别碰那东西!”身后传来粗哑的喊声,老渔民陈阿公拄着船桨快步走来,袖口还沾着鱼腥,“这是‘木龙鳞’,沾了归墟的晦气,碰了要招灾的!”他说着用船桨把碎木挑进海里,海水泛起一圈灰泡,瞬间就把碎木吞得没影。
沈砚是来编《东海渔民俗志》的,打上月住进陈阿公的渔屋,已听过不下十桩怪事:先是三艘渔船在雾里失踪,船板没找着,倒捞上来半块写着“癸亥”的木牌;接着是晒网的渔民暴毙,死状蹊跷,眼窝深陷,剖开肚子全是湿沙,沙里混着细小的鱼鳞。今早更邪门,港里的渔船集体“闭眼”——前几日刚启眼的船眼睛,不知何时被一层白霜蒙住,像被人用手捂住了似的。
“阿公,这雾不对劲。”沈砚指着海面,浓雾里隐约浮着点幽绿的光,随浪晃悠,“像是‘引魂灯’。”
陈阿公脸一白,往海里撒了把米,嘴里念念有词:“海开口,鬼讨食,莫缠活人……”他说这雾是“归墟吐气”,三十年前见过一回,那次雾散后,港里丢了七条船,都是载着七男一女出海的,正应了“八仙过海”的忌讳。昨晚他数过,失踪的三艘船里,有艘就载了六个渔夫和一个补网的婆子。
正说着,雾里传来“吱呀”的船板声,一艘破败的福船破雾而出。船头挂着盏青铜灯,火苗幽绿不灭,船身爬满藤壶,却没沾半点海水——这正是渔民最怕的“悬船”,传说载着归墟的亡魂,靠吸食活人的阳气航行。
“快躲!”陈阿公拽着沈砚往礁石后钻,可那船像长了眼,直直往岸边漂来。沈砚趁机细看,船身刻着模糊的纹样,竟是洪武年的封舟制式,和地方志里记载的嘉靖鬼船一模一样。突然,船舱里传来指甲刮木板的声响,接着“哐当”一声,一盏油灯从舱口掉下来,灯油泼在礁石上,瞬间燃起绿火。
“是‘不灭灯’!”陈阿公声音发颤,“那船是‘镇海号’的幽魂,嘉靖年载着倭俘沉的,里头的棺木摆成北斗阵,专找活人讨替!”
绿火燃尽时,雾散了些。沈砚在灰烬里捡到块鎏金牌,刻着“汪氏”二字,边缘还嵌着半片鲛人鳞片。他想起昨天在天童寺翻的旧案卷宗:嘉靖三十五年,巡海道副使汪某监造七艘封舟,谎称载着倭俘祭海,实则全是被掳的百姓,后来船在东沙嘴附近失踪,汪某也离奇暴毙。
“得找慧能师父问问。”沈砚把金牌塞进布囊,陈阿公却摇头,说慧能大师今早闭关了,临走前留了话,若见悬船,就去请“听潮楼”的苏晚娘。
听潮楼在渔港最里头,是间卖渔具的铺子,兼修船眼。沈砚到时,苏晚娘正给新船装“眼睛”——硬木做的圆板,外圈涂白,中间点黑,她指尖沾着朱砂,在船眼旁画了道符。见沈砚进来,她头也不抬:“陈阿公让你来的?木龙鳞沾了归墟气,不灭灯引的是枉死魂,你要查汪家的旧案?”
“你怎么知道?”沈砚惊讶。
苏晚娘举起手里的船眼木,上面竟映着悬船的影子:“这是‘照海木’,能显水里的邪祟。汪某当年没祭海,是想借归墟的混沌气炼‘龙符’,用四十九个活人的魂养着,结果被反噬,七艘船全沉进归墟了。”她顿了顿,把船眼木塞进沈砚手里,“这木能镇邪,再给你包‘避沙散’,防着尸沙入体。”
沈砚刚要道谢,外头突然吵起来。出去一看,几个渔民正围着艘新船骂,船眼上的红布被扯掉,蒙着层白霜,和港里其他船一样“闭眼”了。苏晚娘脸色一变:“是‘归墟风’吹的,船眼闭了,木龙就没了魂,要出大事!”
她立刻取来桃木剑,蘸着朱砂在船板上画符,又让渔民取来雄黄酒,往船眼里泼。“砰”的一声,船眼里冒出股黑烟,化作只小蟹,爬了几步就不动了。“是夜叉的探子,”苏晚娘擦了擦汗,“归墟里的东西要出来了,得赶紧启眼。”
启眼仪式要选涨潮时,苏晚娘让沈砚帮忙扶着船眼,自己念起咒文:“木龙睁眼,照见凶吉,海妖回避,顺风得利……”她猛地揭开红布,船眼突然亮了下,映出海面的景象:浓雾深处,七艘悬船排成北斗阵,每艘船的桅杆上都绑着具白骨,正是三十年前失踪的渔民。
“他们在等癸亥年的潮。”苏晚娘低声说,今年就是癸亥年,惊蛰后第三个涨潮日,归墟的“海眼”会开,到时候枉死魂会借着混沌气上岸讨替。
当晚,沈砚在听潮楼住下。半夜被水声弄醒,窗外飘着细雨,海面泛着白光,无数细小的鳞片从水里浮起来,像撒了把碎银。苏晚娘站在窗边,手里握着串鲛人泪做的珠子,珠子正微微发烫:“文鳐鱼来了,它们是归墟的信使,跟着它们能找到沉船。”
文鳐鱼长着鱼身鸟翼,苍色纹路,白首赤喙,正是《山海经》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