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5章 天墓无极(130)(3 / 6)

加入书签

p>

苏清鸢的心瞬间紧绷,她立刻安排陈九爷带领科考团继续观察珊瑚礁,自己则和林深、银纹鲛人乘坐小型潜艇前往腐灵深渊。潜艇驶入深海,周围的光线逐渐变暗,只有探照灯照亮前方的海水。当靠近腐灵深渊时,苏清鸢能明显感觉到海水的震动,监测仪上的能量曲线也出现了细微的起伏。

“能量波动来自深渊底部的封印处,”银纹鲛人皱着眉头说,“我能感觉到,封印的能量正在缓慢流失,可能是之前的腐灵孢子清除时,消耗了过多的封印能量。”

潜艇抵达腐灵深渊底部,眼前的景象让众人心中一沉:原本金色的封印符文出现了几道细小的裂痕,暗紫色的能量正从裂痕中缓慢渗出,虽然浓度很低,但足以说明封印确实在松动。林深立刻拿出“能量检测仪”,对渗出的能量进行分析:“这些能量和之前的腐灵能量完全一致,但浓度只有之前的万分之一,暂时不会对周围的海洋生态造成影响,但如果不及时修复,裂痕会越来越大。”

苏清鸢看着封印符文,陷入了沉思。之前修复封印时,使用的是海灵核心的能量和鲛人的血脉能量,现在海灵核心的能量需要维持泛洋封印链的稳定,不能轻易调取,而鲛人的血脉能量也有限,无法支撑长期的封印修复。“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能量源,既能修复封印,又不会影响其他封印的稳定,”苏清鸢说,“林深,你能不能研发一种‘能量收集装置’,收集深海中的地热能和潮汐能,转化为修复封印的能量?银纹,你联系鲛人长老,看看沧溟城有没有其他的能量储备可以利用。”

林深立刻点头:“深海中的地热能和潮汐能非常丰富,如果能将它们转化为稳定的能量,足够修复封印。我现在就开始设计‘能量收集装置’,预计三天内就能制作出原型机。”

银纹鲛人也通过鲛人族的通讯方式联系了鲛人长老,长老很快回复:“沧溟城的‘海灵晶矿’中储存着大量的海灵能量,可以暂时调取一部分用于修复封印,但海灵晶矿的能量需要长期积累,不能过度开采,只能作为应急使用。”

三天后,林深研发的“能量收集装置”在腐灵深渊安装完毕。这个装置形似一朵巨大的金属莲花,花瓣上布满了能量收集板,能将深海中的地热能和潮汐能转化为淡蓝色的能量,通过管道输送到封印处。当能量接触到封印符文时,金色的符文重新焕发生机,细小的裂痕开始缓慢愈合。

苏清鸢和鲛人长老一起,将从海灵晶矿中调取的海灵能量注入封印,进一步加快了裂痕的愈合速度。经过两天的持续修复,封印符文上的裂痕终于完全消失,暗紫色的能量也彻底被压制,腐灵深渊的能量场恢复了稳定。

“这次修复虽然成功了,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苏清鸢对监测站的科研人员说,“要加强对腐灵深渊的监测频率,从每天一次增加到每小时一次,一旦发现能量波动,立刻汇报。同时,要加快‘永久性能量屏障’的建设,确保封印的长期安全。”

回到科考船后,苏清鸢发现科考团的学生们正在热烈讨论着什么。陈九爷笑着解释:“这些学生看到我们修复珊瑚礁、保护海洋生物的努力后,都很受触动,他们自发成立了‘全球青年海洋保护联盟’,打算回到各自的国家后,开展海洋保护宣传活动。”

苏清鸢听后非常欣慰,她走到学生们中间,鼓励道:“海洋保护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你们是未来的希望。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只要心怀对海洋的敬畏和热爱,就能为海洋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接下来的几天,科考团先后参观了沧溟城外围的鲛人生活区、跨洋生态走廊的南海节点监测站,以及护渔队的“生态渔业基地”。在鲛人生活区,学生们看到鲛人们用深海藻类编织房屋,用海灵泉的泉水培育幼苗,深刻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跨洋生态走廊节点,学生们通过监测设备,实时观察到太平洋的三文鱼正沿着生态走廊向大西洋迁徙,感叹生态走廊的神奇效果;在“生态渔业基地”,学生们学习了护渔队的“限额捕捞”和“人工鱼礁”技术,了解到可持续渔业对海洋生态的重要性。

科考团离开南海的那天,学生们纷纷向苏清鸢团队赠送了自己制作的海洋保护纪念品——有绘制着南海生物的油画,有记录科考过程的手账,还有用可降解材料制作的海洋生物模型。“我们一定会把在南海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让更多人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一位来自非洲的学生坚定地说,“我们还要邀请你们去非洲的海域,帮助我们建立海洋保护体系。”

苏清鸢笑着答应了学生们的邀请,她知道,随着“全球青年海洋保护联盟”的成立,海洋保护的种子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生根发芽。

一个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宣布,南海珊瑚礁保护区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消息传来,南海沿岸的居民和护渔队的渔民们都欢呼雀跃,他们自发组织了庆祝活动,在沙滩上摆放贝壳拼成的“世界遗产”字样,鲛人战士们也在海水中跳着欢快的“海灵舞”,庆祝这一重要的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