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8章 天墓无极(103)(5 / 7)

加入书签

在代表洱海西部、点苍山对面的一片区域。那里,在地图的极边缘处,有几条极其细微、几乎与纸张纤维混淆的短线,勾勒出一个非常抽象的、环状的图案,环中似乎还有两个更小的点。

这个图案太小,太不起眼,在之前指向明确的大理目标下,被完全忽略了。陈砚立刻调用电脑上的超高精度扫描文件,将那片区域放大到极致,并进行数字增强处理。

屏幕上,那个环状图案逐渐清晰起来。它并非标准的圆形,而更像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内部的两个小点,一个靠近椭圆中心,另一个则偏向边缘。在整个微雕地图的语境下,这个图案显得格格不入,不像自然地貌。

“这是什么?”陈砚喃喃自语。他调出大理地区的卫星地图和地质图,将那个环状图案与洱海西岸的地形进行比对。忽然,一个地点跳入他的脑海——洱源!大理地区着名的温泉之乡,尤其以“九气台”等地热景观闻名。那个环状图案,是否象征着某个地热区域,比如一个温泉眼?而内部的两个点……

一个大胆的猜想浮现:这会不会是另一重指引?建文帝在留下精神归宿的见证(心迹文书、玉佛)之后,是否还将某种更具实质性的、或许关乎他晚年实际生活痕迹的物品,藏匿于另一处?毕竟,心迹文书中提到“遍历名山”,点苍山只是其中一站。

他将自己的发现和猜测通过电话告诉了苏湄。苏湄此刻已回到省城,正在参与建文玉玺的科技分析项目。听完陈砚的描述,她立刻来了精神:“环状图案,内部两点……听起来很像某种双泉眼的象征!洱源地区确实有多处温泉群。我马上查一下洱源的历史地理资料,特别是明代以前就有记载的古温泉点!”

第二天下午,苏湄发来了一份冗长的资料包和一封邮件。“陈砚,你的推测可能有戏!我查了明清地方志和一些古代游记,洱源地区在明代已知的、有名称的温泉眼有十几处。但符合‘双泉眼’且历史悠久的,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九气台’温泉区,那里泉眼众多,形态复杂;另一个,则是一个更偏僻、如今几乎已废弃的古温泉,当地古称‘阴阳泉’或‘双子泉’,据记载因其两个泉眼相距极近,水质一温一热而得名。这个‘阴阳泉’的位置,正好在你玉佩地图标示的那个环状区域的范围内!”

“阴阳泉……”陈砚重复着这个名字,感觉其中似乎蕴含着某种玄机。他立刻翻查爷爷的笔记,希望能找到相关记载。笔记中关于云南的部分,除了大理点苍山,确实也零星提到了“洱水源”、“温泉”等字眼,但均未深入。唯有一页记录风俗的杂记里,提到一句:“滇西有古泉,名阴阳,土人传其水有异,能养玉。”

能养玉?陈砚心中一动。建文帝晚年与佛法为伴,但随身之物,除了经卷,是否还有他极为珍视的玉器?那尊在崇圣寺地宫发现的玉佛,玉质温润异常,是否与这“养玉”的温泉有关?

恰在此时,周教授从北京打来了电话,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小陈!好消息!我们对建文心迹文书进行了更细致的材质和墨迹分析,有了意外发现!文书所用的宣纸,并非云南本地常见品类,其纤维成分更接近…接近一种传说中产于南京宫廷、专供御用的‘金粟山藏经纸’的余料!而且,在纸张的夹层纤维中,我们检测到了极其微量的、非常独特的矿物质成分,经过比对,与大理洱源地区某些温泉的泉华成分高度吻合!”

“更重要的是,”周教授顿了顿,加重了语气,“文书最后那句‘匿迹点苍山崇圣寺谨记’,那个‘谨’字的墨迹,在超高倍显微镜下,发现其边缘有用极细针尖划出的、肉眼完全无法察觉的两个小字——‘泉畔’!”

点苍山崇圣寺,泉畔!这几乎是对玉佩地图上那个环状图案和“阴阳泉”猜测的直接印证!

所有的线索,再次拧成一股绳,指向了洱源,指向了那个神秘的“阴阳泉”。

“看来,我们还得再去一次大理。”陈砚对闻讯赶来的老鬼说道。

老鬼一拍大腿,咧嘴笑道:“我就知道闲不住!这次是去泡温泉?这个我在行!保证帮你们找到那什么阴阳泉!”

这次的行动,规模小了很多。为了避免再次引起不必要的关注和潜在的危险,陈砚只联系了苏湄和老鬼。周教授因北京有重要学术会议无法脱身,但提供了全部的分析资料。阿依在云南公安系统的朋友也暗中给予了信息支持,确认洱源地区近期并无异常人员活动。

他们以地质考察和民俗调研的名义,再次来到了洱源。不同于游客如织的九气台,他们根据历史资料和苏湄查到的古老地图,直奔位于洱源西部山区、一个名为“白石溪”的村落。据记载,“阴阳泉”就在村后山的溪谷深处。

白石溪村规模很小,多是白族传统民居,青石板路,溪水潺潺。接待他们的是一位名叫和桂花的白族老奶奶,是村里为数不多还清楚记得“阴阳泉”具体位置的老人。

“阴阳泉啊,好久没人去咯。”和奶奶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汉语说道,手里纳着鞋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