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6章 天墓无极(101)(3 / 7)
老鬼突然从怀里掏出一颗烟雾弹,拉掉引线扔在地上,白色的烟雾瞬间弥漫了整个墓道。“快跑!”他大喊,推着陈砚和苏湄向墓道深处跑。
刀疤的人在烟雾里开枪,子弹擦着陈砚的耳边飞过。苏湄突然指着墓道墙壁上的一道裂缝:“这里有个侧室!”她掏出撬棍,用力撬开裂缝,里面果然是一个狭小的侧室,足够四个人藏身。
老鬼和刀疤的人在烟雾里打斗,传来几声闷响,然后是刀疤的怒吼:“给我找!他们跑不远!”
侧室里一片漆黑,周教授小声说:“这个侧室应该是当年修建墓道时留下的工匠通道,可能通向地面。”
苏湄打开探测仪,屏幕上显示侧室尽头有一道微弱的光线:“那边有出口!”
四人沿着侧室的通道爬了约莫十分钟,终于看到了地面的光亮。出口在庆陵后山的一片树林里,周围没人。他们爬出来后,赶紧用树枝把出口掩盖好,然后向山下跑去。
回到市区后,陈砚把密诏交给了周教授,让他交给文物局。老鬼的胳膊被刀疤的人砍了一刀,缝了十几针。苏湄整理着这次勘探的资料,看着电脑屏幕上的永乐青花梅瓶照片,说:“刀疤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知道建文帝的线索在云南,说不定会去狮山找。”
陈砚看着爷爷的笔记,上面最后一页写着:“狮山古寺,藏建文遗物。”他握紧拳头:“我们去云南,不能让刀疤先找到建文帝的遗物,更不能让他把文物卖给外国人。”
老鬼拍了拍他的肩膀:“算我一个,当年我欠你爷爷一条命,这次正好还了。”
苏湄也点点头:“我跟你们去,狮山的古寺有明代建筑,我正好可以做调研。”
周教授看着三个年轻人,笑着说:“我年纪大了,走不动远路,但我会联系云南的文物部门,给你们提供支持。记住,文物是国家的,绝不能让盗墓贼得逞。”
一周后,陈砚、老鬼和苏湄登上了前往云南的飞机。飞机舷窗外,云层翻滚,像庆陵地宫深处的流沙。陈砚摸了摸口袋里的青铜符,符面的纹路微微发烫,像是在指引着方向。他知道,这趟云南之行,肯定比庆陵的探险更危险,但为了爷爷的遗愿,为了保护国家的文物,他们必须走下去。
飞机降落在昆明长水机场,阳光刺眼。三人走出机场,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其中最高的那座,就是武定狮山。刀疤的人或许已经到了那里,一场新的较量,即将开始。
陈砚、老鬼和苏湄抵达武定县城时,正赶上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县城不大,街道两旁的老房子挂着红灯笼,雨丝打在青石板路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周教授联系的云南文物所研究员李娟已经在路口等他们,她穿着一件藏青色的冲锋衣,手里拿着一把黑色的雨伞,见到三人,快步迎上来:“我是李娟,周教授都跟我说了,你们一路辛苦。”
“李姐,麻烦你了。”陈砚握着她的手,能感觉到对方掌心的薄茧——常年跑野外的人才有的痕迹。
“先去所里歇脚,”李娟笑着说,“我整理了狮山和建文相关的资料,还有最近刀疤的动静——他三天前就到了武定,一直在狮山附近转悠,还跟当地的向导打听‘建文岩’的位置。”
武定县文物所不大,在一栋老旧的两层小楼里,二楼的资料室堆满了档案和实物标本。李娟从铁皮柜里拿出一叠照片,摊在桌上:“这是狮山正续寺的照片,正续寺是明代建的,传说建文帝曾在寺里住过,寺里的‘惠帝祠’就是纪念他的。你们看这张,惠帝祠的梁柱上有模糊的刻字,之前我们清理过一次,发现是‘袈裟藏岩’四个字,一直没搞懂是什么意思。”
苏湄拿起照片,用放大镜仔细看:“这刻字的笔法是建文时期的,而且刻痕很深,不像是后人伪造的。‘袈裟藏岩’,会不会是说建文帝的袈裟藏在某个岩石里?”
老鬼靠在桌边,揉了揉受伤的胳膊:“狮山那么大,到处都是岩石,总不能一块一块找吧?有没有更具体的线索?”
李娟又拿出一张泛黄的地图:“这是清代的《武定狮山图》,上面在正续寺后山标了一个‘藏经岩’,旁边画了一个袈裟的符号。我猜‘袈裟藏岩’说的就是这里,而且刀疤打听的‘建文岩’,应该就是藏经岩的俗称。”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四人驱车向狮山出发。狮山海拔两千多米,山路蜿蜒,车开到半山腰就没法再往上走,只能徒步。山间的空气很清新,弥漫着松针和泥土的味道,偶尔能听到鸟鸣声。李娟走在最前面,手里拿着登山杖:“正续寺在山顶,藏经岩在寺后两公里的地方,那里地势险要,很少有游客去。”
快到正续寺时,远远就看到寺庙的金顶在阳光下闪着光。正续寺的山门是明代风格,朱红色的木门上钉着铜钉,门楣上挂着一块匾额,写着“正续禅寺”四个大字,是清代康熙年间的御笔。寺里的僧人听说他们是文物部门的,很热情地领着他们去惠帝祠。
惠帝祠不大,中间供着一尊建文帝的塑像,塑像穿着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