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2章 天墓无极(57)(3 / 7)

加入书签

晃了晃手里的锡片,“先讲锡器的核心特点:纯锡软,用指甲能划出痕迹,掺铅的锡器硬,划不动;纯锡声音闷,敲一下是‘噗噗’声,掺铅的脆,是‘叮叮’声。还有工艺,清代常用‘点铜’,在锡器关键部位(比如壶嘴、壶把)镶一小块铜,既加固又好看;民国多‘包锡’,在铁器或木器外面包一层薄锡,成本低,大家一会儿要注意区分。”

弹幕里立刻有人提问:“林哥,我家有个锡壶,放久了表面发灰,是坏了吗?”

“那是锡器的‘氧化层’,正常现象,”林舟笑着解释,“纯锡在空气中会慢慢形成一层灰色的氧化膜,能保护里面的锡不继续氧化,不是坏了。要是想恢复光泽,用软布蘸温水擦就行,别用砂纸磨,会把氧化膜擦掉,反而容易生锈。”

四十分钟后,林舟和老周在老街区的入口汇合。这条街保留着民国时期的石板路,两侧的店铺大多是木质门脸,“老锡器交流会”的红色横幅挂在街中间的老槐树上,摊主们已经支起摊子,锡器在晨光里泛着温润的灰白色。

林舟刚走几步,就被一个卖锡壶的摊位吸引。摊主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姓孙,面前摆着五六只锡壶,最显眼的是一只扁圆形的,壶身上刻着“渔樵耕读”图案,壶嘴和壶把镶着黄铜,看起来很精致。

“大爷,这壶能看看吗?”林舟蹲下来,戴上手套小心拿起。

孙大爷点点头:“这是我父亲当年在北平做买卖时买的,民国十五年的‘点铜锡壶’,纯锡的,你放心看。”

林舟把壶对着直播镜头:“各位看这壶的工艺——壶嘴和壶把镶的是黄铜,不是纯铜,这是民国点铜锡器的特点,清代点铜用纯铜,颜色更亮。再看‘渔樵耕读’的刻纹,是手工錾刻的,线条有粗细变化,比如渔翁的鱼竿,末端细、中间粗,有立体感;仿品是机器刻的,线条均匀,没有灵气。”

他用指甲轻轻划了划壶身:“能划出浅痕,是纯锡的,不含铅。再敲一下听声音(轻轻敲击壶身),‘噗噗’声,没有脆响,说明纯度高。这壶保存得很好,没有变形,就是壶盖的边缘有点氧化,不影响使用,市场价大概在两千五左右。”

孙大爷眼睛一亮:“小伙子,你真懂行!之前有个贩子来,说这壶只值八百,我没卖。你要是想要,两千二就行,给我留个吃饭钱就行。”

“成交!”林舟爽快地付钱,“这壶我回去好好保养,以后直播时给大家演示怎么用锡壶煮茶。”

弹幕里刷起“林哥又捡漏了”“孙大爷遇到懂行的了”,还有网友问:“林哥,锡壶煮茶有什么好处啊?”

“锡壶煮茶保温性好,而且纯锡没有异味,不会影响茶的口感,”林舟解释,“不过要注意,别用锡壶煮太烫的水,高温会让锡变软,容易变形。煮完茶要及时倒出来,别让水在壶里放太久,会加速氧化。”

老周在旁边拽了拽林舟的胳膊:“快来看这个!”他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摊位,桌上摆着一只锡盘,盘中间刻着“福寿双全”,边缘有一圈回纹,看起来很厚重。

摊主是个中年男人,见他们过来,连忙介绍:“这是清代的‘全锡盘’,纯锡的,用来装点心的,要价一千八。”

林舟拿起锡盘,翻过来查看底部:“各位看盘底,有个‘王记锡铺’的款识,这是清代中期的锡器铺,款识是手工刻的,‘王’字的竖画有点歪,是老刻工的特点。再看厚度,全锡盘比包锡盘厚,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包锡盘薄,一掂就知道。”

他又用磁铁吸了吸盘底:“纯锡不吸磁,你们看,磁铁没反应,说明没掺铅。不过这盘边缘有个小凹陷,影响品相,我给您一千五,您看行不?”

摊主犹豫了一下,点头同意:“行!看你们是懂行的,就按你说的价。”

就在这时,一阵争执声传来。林舟抬头一看,是个穿夹克的男人正在和一位老奶奶争吵:“老人家,这锡茶罐就是个破玩意儿,五百块不少了,你别不识抬举!”

老奶奶手里攥着个小锡罐,气得浑身发抖:“这是我老伴的爷爷传下来的,是清代的文房锡罐,怎么可能只值五百?”

林舟走过去,接过锡罐一看,罐身刻着“墨香”二字,罐盖是圆形的,上面有个小小的铜扣,看起来很精致。“各位看这罐,”他对着镜头,“是清代文人用的‘锡制墨罐’,专门装墨锭的。罐身的‘墨香’二字是篆书,是清代中期的字体风格;铜扣是‘紫铜’的,氧化后变成暗红色,不是民国的黄铜;罐底有‘同顺锡铺’的款识,这是清代有名的锡器铺,专做文房用品,市场价至少在三千以上。”

那男人脸色一变:“你谁啊?凭什么说值三千?”

“我是做鉴宝科普的,”林舟拿出手机,翻开清代锡制墨罐的资料,“你看,同款墨罐在2020年的拍卖会上拍了三千五,五百块连零头都不够。你要是真心想买,就给个合理价,要是想坑老人家,就别在这丢人现眼。”

周围的摊主和买家也纷纷指责男人,男人见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