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2章 天墓无极(57)(2 / 7)

加入书签

说要跟着林舟学鉴宝。

交流会逛到中午,林舟收获了三件真品:民国翻砂法铜壶(两千块)、清代铜炉(一千五,三足,失蜡法,包浆温润)、民国铜墨盒(八百块,刻着“难得糊涂”,手工錾刻)。老周也收了一只民国铜勺(五百块,工艺简单但实用)。

在市场角落的小吃摊吃午饭时,一个穿碎花裙的阿姨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布包,犹豫了半天,终于开口:“小伙子,能帮我看看这铜壶吗?是我老伴传的,有人说值几万,也有人说不值钱,我心里没底。”

林舟接过布包,打开一看,是只小巧的铜壶,壶身刻着“寿”字,壶底有“同顺兴”的款识。“阿姨,这是民国时期的‘迷你铜壶’,专门用来煮茶的,”林舟对着镜头,“‘同顺兴’是民国时期的小铜器铺,款识是手工刻的,‘寿’字是浅刻,适合日常使用,不容易磨损。铜壶是黄铜的,含铜量90%左右,包浆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做旧,是真品。不过因为尺寸小,工艺简单,市场价大概在一千左右,没有几万那么贵。”

阿姨松了口气:“谢谢小伙子!我就说哪有那么值钱,都是别人骗我的。这壶我留着自己用,煮茶挺好的。”

下午回到店里,林舟打开直播,把今天收的铜器一一展示给网友:“这只清代铜炉是失蜡法做的,三足鼎立,炉身刻着云纹,没有分型线,表面光滑,包浆是深褐色,市场价两千五左右,一千五拿下,算是个小漏。民国铜墨盒刻着‘难得糊涂’,是郑板桥的名言,字体是行书,手工錾刻,没有断笔,市场价一千左右,八百块很值。”

他又拿起那只民国铜壶,现场演示煮茶:“老铜壶煮茶有讲究,先用清水煮一遍,去掉灰尘和异味,再用茶叶煮一遍,养养壶,以后煮茶会更香。注意别用大火,铜壶导热快,大火容易烧变形;煮完茶要及时清理,用软布擦干,避免积水生锈。”

直播到四点,林舟收到网友“小张”的私信,说家里有个老铜熨斗,想让他帮忙鉴定,明天带过来。林舟回复:“没问题,明天下午两点过来,记得别磕碰,老铜器脆,容易坏。”

晚上,林舟把今天收的铜器一一清理干净,用软布擦出包浆的光泽,摆在博古架上,和之前的银器、古籍放在一起,整个架子瞬间满了几分。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成就感——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鉴定都能帮到别人,还能把知识分享出去,这就是他做鉴宝直播的意义。

第二天下午两点,小张准时来到店里,手里抱着一个布包,里面是只老式铜熨斗,熨斗底部有“上海制造”的款识,手柄是木质的,已经有些磨损。“林哥,这熨斗是我奶奶当年用的,说是民国时期的,您帮我看看是不是真的?”

林舟接过熨斗,对着镜头:“各位看这只铜熨斗,首先看材质,是黄铜的,底部有‘上海制造’的款识,是民国时期上海的铜器厂生产的,款识是机器压的,不是手工刻的,因为民国时期的民用铜器大多是机器压款,成本低。再看手柄,是老红木的,木质坚硬,有包浆,不是现代的软木,这是民国民用铜器的常见配置。”

他又看了看熨斗的底部:“底部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比如细小的划痕,是熨衣服时留下的,不是故意做旧的;铜器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颜色是深褐色,没有化学药剂的味道,是真品。民国铜熨斗市场价大概在八百左右,小张可以留着做纪念,很有时代感。”

小张高兴地说:“谢谢林哥!我就知道奶奶的东西是真的,以后我要传给我女儿,让她知道奶奶当年是怎么熨衣服的。”

送走小张,林舟刚想歇会儿,老周的微信就发了过来:“林老弟,下周有个老锡器交流会,在邻市的老街区,有锡壶、锡盘、锡茶罐,据说还有清代的锡制文房用品,咱们一起去看看?”

“各位,下周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老锡器,教大家怎么鉴别锡器的年代和真假,比如清代锡器的‘点铜’工艺、民国锡器的‘包锡’工艺,还会讲锡器的保养,比如怎么防止氧化、怎么修复小划痕。记得下周周六上午九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拿出《中国古代铜器图鉴》,翻到锡器的章节,开始做功课。他知道,每一次新的交流会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不仅要自己鉴别准确,还要把知识讲给网友听,让更多人了解老锡器的魅力。窗外的夕阳透过玻璃洒在博古架上,给那些老铜器、银器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林舟看着它们,心里满是期待——下周的老锡器交流会,又会有新的故事在等着他,而他,会带着这份热爱,继续在鉴宝科普的路上走下去。

周六清晨六点半,林舟的背包里已经装好了鉴宝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强光手电,还多了两块锡片样本:一块是清代纯锡的,一块是民国掺铅的,专门用来对比鉴别。他对着镜子最后检查了一遍,确认没落下东西,才拿起手机打开直播。

“各位早,今天去邻市老街区的老锡器交流会,咱们重点聊锡器的鉴别。”镜头里,林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