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2 / 7)

加入书签

老书,怕弄坏了。”

“古籍保存有三个重点,”林舟对着镜头讲解,“第一,防潮湿,要放在干燥的地方,最好用‘函套’装起来,函套里放些樟脑丸防蛀;第二,避光,别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会让纸张变脆、墨色褪色;第三,少翻动,翻的时候要戴手套,别用手直接碰,手上的油脂会污染纸张。李老师想捐给图书馆,是好事,图书馆有专业的保存条件,能让这些老书传得更久。”

那贩子见骗不到人,灰溜溜地走了。李老师留林舟吃晚饭,林舟婉拒了,说还要回去直播讲古籍,李老师硬塞给他一本民国的《三字经》线装书,说是感谢:“这书不值钱,你拿去当样品,给网友们讲讲也好。”

开车回去的路上,林舟打开那本《三字经》,对着镜头展示:“各位看这本民国线装书,纸张是‘草纸’,比清代竹纸粗,装订是六眼线装,符合民国的特点。扉页没有落款,但里面有手写的批注,是当年的读者写的,这种有批注的老书,虽然市场价不高,但有历史价值,能看到前人的阅读痕迹,很有意思。”

回到店里,已经是晚上七点,直播间里还有不少网友在等。林舟喝了口热茶,继续直播:“今天收的清代《论语集注》,是汲古阁刻本,算是个小收获,更重要的是帮李老师保住了想捐给图书馆的书,让老书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接下来,咱们鉴定网友‘小张’的民国银镯,他说镯子是奶奶传的,上面有‘足银’二字,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他点开小张发来的照片,银镯是圆形的,内侧刻着“足银”,还有一朵小小的梅花纹,镯身有几处凹痕。“这只银镯是民国时期的,”林舟说,“‘足银’二字是手工刻的,笔画有粗细变化,不是机器印的;镯身的凹痕是常年佩戴形成的,边缘有自然的包浆,是真银的。老银镯的保养要注意,别戴着洗澡、做家务,避免接触洗发水、洗洁精这些化学品,会腐蚀银器;如果氧化变黑,用软布蘸点牙膏轻轻擦,就能恢复光泽,别用砂纸磨,会破坏包浆。”

小张在弹幕里回复:“谢谢林老师!我以后会好好保养,等以后传给我女儿!”

直播快结束时,林舟收到老周的微信,附带一张照片,是一排民国座钟:“林老弟,明天有个老钟表收藏家,想让你帮忙看一批民国座钟,有西门子、西铁城的,还有几个国产的‘宝时造’,你有空吗?”

“各位,明天的直播内容定了,”林舟对着镜头说,“咱们去看一批民国座钟,有进口的也有国产的,教大家怎么区分不同品牌的座钟,比如西门子的机芯特点、宝时造的款识风格,还会讲老座钟的维修小技巧,比如怎么调时间、怎么上发条。记得明天下午两点准时来,咱们不见不散!”

关掉直播,林舟把今天收的《三字经》线装书放进函套,摆在柜台上,旁边是之前淘到的民国粉彩盘和座钟。他看着这些老物件,心里满是踏实——每一件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次鉴定都能帮到别人,还能把鉴别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老物件的价值,这就是他做鉴宝直播的意义。

第二天一早,林舟就开始准备鉴定座钟的工具:除了常用的放大镜、手电,还特意带了“机芯清洁剂”和“润滑油”,准备现场演示怎么保养座钟机芯。他还翻出《民国钟表图鉴》,重点看了西门子、西铁城和宝时造的章节,把不同品牌的机芯图、款识特点都记在笔记本上,避免鉴定时出错。

十点多,老周带着收藏家张先生来到店里。张先生穿着西装,手里提着一个银色的箱子,打开后里面整齐地摆着五只座钟,有黄铜底座的西门子,有木质底座的西铁城,还有两只黑色金属底座的宝时造。“林老师,麻烦你帮忙看看这些钟,哪些是真品,哪些是仿的,我想挑几只捐给钟表博物馆。”

林舟先拿起一只西门子座钟,对着手机镜头(他提前打开了直播):“各位看这只西门子,底座的‘Siens’款识是钢印的,字体是民国时期的花体,不是现代的印刷体;机芯是黄铜的,上面有‘1925’的刻字,是生产年份,齿轮边缘有手工打磨的痕迹,没有机器加工的纹路,是真品。”

他又拿起一只宝时造座钟:“宝时造是民国国产的名牌,主要生产座钟和挂钟,款识是‘宝时造’三个字,楷书,刻在底座的侧面。这只钟的机芯是‘铜铁混合’的,民国时期国产机芯常用这种材质,因为纯铜成本高;齿轮能灵活转动,没有卡顿,是真品,而且保存得很好,能正常走时。”

张先生听着连连点头:“林老师,你这鉴定太专业了!我之前还担心有仿品,现在放心了。这几只真品,我明天就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看看民国时期的钟表工艺。”

弹幕里的网友问:“林老师,老座钟走不准怎么办?我家有只老钟,总是慢半小时。”

“走不准大多是机芯缺油或者有灰尘,”林舟拿起机芯清洁剂,现场演示,“先把机芯拆开,用清洁剂喷在齿轮上,去除灰尘和老油,然后在齿轮的轴心上滴几滴润滑油,注意别滴太多,会粘住齿轮;再调整钟摆的长度,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