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1章 天墓无极(56)(1 / 7)
下午两点,林舟刚把直播间的“正在直播”牌子挂上,手机就收到了网友“王阿姨”的私信,附带一张老银锁的照片:“林老师,帮我看看这锁是不是老的?是我婆婆传给我儿子的,现在想给我孙子戴,怕不是真银的伤皮肤。”
林舟立刻在镜头前调出照片,屏幕上的长命锁通体呈灰白色,正面錾刻着“长命百岁”四个字,旁边绕着一圈缠枝莲纹,锁扣处有轻微的磨损,边缘还能看到细小的划痕。“各位先看这只银锁,”他拿起桌上的老银镯做对比,“老银和新银最直观的区别在颜色——老银因为长期接触空气和人体汗液,会形成一层温润的‘包浆’,是灰白色的,不是亮白色;新银大多是电镀的,颜色特别亮,像镜子一样反光,而且容易氧化变黑,老银氧化是慢慢变成暗灰色,不会突然发黑。”
他又拿出一块磁铁:“再教大家个简单方法,用磁铁吸。老银的含银量通常在90%以上,不含铁,磁铁吸不上;新银如果掺了铁、镍这些金属,磁铁一靠近就会粘住。王阿姨这只锁,从颜色和磨损来看,是民国时期的老银锁,你们看锁扣的磨损,是常年开合形成的,边缘的划痕很自然,不是故意做旧的,应该是真银的,给孩子戴没问题。”
弹幕里立刻刷起“学到了”“王阿姨可以放心了”,王阿姨也发了条语音:“谢谢林老师!这下我就放心了,等孙子满月就给他戴上!”林舟笑着回复,刚想继续讲老银保养,店门就被推开,老周拎着个布包快步走进来:“林老弟,急事!乡下李老师家有套清代的线装书,说是《论语集注》,有个贩子正跟他砍价,想八百块收,你快去看看,别让老人吃亏!”
“各位,线下收货紧急加更!”林舟抓起背包,把放大镜、卷尺和古籍鉴别用的“竹纸样本”塞进包里,“咱们去看看清代线装书,路上跟大家科普古籍鉴别要点,感兴趣的别走开!”
开车往乡下走的路上,林舟把手机架在出风口,镜头对着窗外的麦田:“清代线装书最常见的是‘竹纸’,这种纸是用竹子纤维做的,颜色偏黄,透光看能看到细小的竹纤维,摸上去有点粗糙;现代仿品常用‘机制纸’,颜色很白,摸上去光滑,没有纤维感。另外,清代的墨是‘松烟墨’,颜色深沉,写在纸上不容易褪色;现代墨是‘化学墨’,颜色浅,时间长了会晕开。”
弹幕里有网友问:“林哥,怎么看线装书的年代啊?我家有本爷爷传的线装书,不知道是哪年的。”
“看装帧和落款,”林舟解释,“清代早期的线装书是‘四眼线装’,就是书脊用四根棉线装订,打结在书的右侧;晚期是‘六眼线装’,六根线,打结在书的上下两端。落款的话,清代的书会印‘某某堂刻本’‘某某书院藏本’,比如康熙年间常见‘汲古阁刻本’,乾隆年间多‘武英殿刻本’,这些都是判断年代的关键。”
四十分钟后,林舟的车停在李老师家的院门口。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树下摆着一张旧木桌,桌上放着一函线装书,蓝色的函套已经有些褪色,一个穿夹克的男人正拿着书翻来翻去:“老李,八百块真不少了,这书都破成这样了,没人会出更高价,你不卖我就走了。”
“这不是破,是老!”李老师急得脸通红,他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手里攥着老花镜,“这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康熙年间的刻本,怎么可能只值八百?”
林舟走过去,先对着手机镜头说:“各位看这函书,函套是清代的‘布函套’,上面用毛笔写着‘论语集注’,字迹是楷书,有自然的褪色,不是现代印刷的。咱们先看里面的书,”他小心地从函套里取出一本,书是线装的,封面是深蓝色的布面,书脊用四根棉线装订,“四眼线装,符合清代早期的装帧特点。再看纸张,”他对着光举起书页,“能看到明显的竹纤维,是清代竹纸,不是现代仿品。”
他又翻到书的扉页,上面印着“汲古阁刻本”,还有“康熙二十八年”的落款:“汲古阁是清代着名的藏书楼,刻的书都是精品,这个落款是木刻的,不是印刷的,你们看字体的边缘,有轻微的刀痕,是手工雕刻的痕迹。再看墨色,用的是松烟墨,颜色深沉,这么多年了都没褪色,是真品无疑。”
那贩子脸色一变,还想辩解:“你怎么知道是真品?说不定是高仿的!”
“高仿品做不出竹纸的纤维感,也仿不了松烟墨的颜色,”林舟指着书页上的一个小瑕疵,“你看这里,有个细小的虫蛀孔,孔里的纸张颜色和周围一致,是自然形成的;仿品的虫蛀孔是用针戳的,孔里的颜色会比周围浅,而且很规整。这函书是康熙年间的汲古阁刻本,保存完好,没有缺页,市场价至少在两万以上,八百块连成本都不够。”
李老师松了口气,握着林舟的手连声道谢:“太谢谢你了,林老师!我就说这书值钱,这是我太爷爷当私塾先生时用的,想捐给镇上的小学图书馆,让孩子们看看老书,可不能让他骗了!”
弹幕里刷起“贩子太黑心”“林哥救场”,还有网友问:“林老师,古籍怎么保存啊?我家也有几本
↑返回顶部↑